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賽德克族

此部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賽德克族
Remove ads

賽德克族賽德克語:Seediq/Sejiq/Seejiq/sjiq),是臺灣原住民的部族之一,主要分佈於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在近代的族群分類上被歸為泰雅族的分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臺灣原住民族群。[3]人口約一萬一千餘人。

事实速览 賽德克Seediq/Sejiq/Seejiq/sjiq, 總人口 ...

早在清朝文獻中即可見到該族的記載,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雖然發現賽德克族與泰雅族在語言上的差異,但兩者同樣有紋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將其歸類在後者;而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則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卻在居住地域的迥異以及太魯閣族人的身分認同下分道揚鑣[4]

Remove ads

族群沿革

早期原住民並沒有「族」的概念,依據日治時期的文獻記錄中稱使用seejiq語系的人為「紗績族」,主要是參考該群體指涉「人」(seejiq)的發音。原本居住於現今南投地區,包含三個方言群體:德路固(Seejiq Truku)又稱「太魯閣群」(Taroko)或「托洛庫群」(Truku)、德克達雅(Seediq Tgdaya),亦稱為德克達雅群(Takadaya)以及都達(Seediq Toda)也稱為都達群(Tuuda)。[5]

Thumb
賽德克族護腳布

台灣日治時代中期發生的霧社事件,即是賽德克族對日本當局的高壓統治不滿而爆發。

三百年前,部分族人輾轉搬遷到現今的花蓮地區,發展出自己的文化,也演進了自己的語言。這些族人在長期的相處互動下,形塑明確的族群認同意識,要求正名為太魯閣族[6]

2003年9月23日,由於東、西部族人對於族名的主張有所不同,西部族人主張賽德克族,東部族人主張太魯閣族,南投縣仁愛鄉Seejiq Truku、Seediq Tgdaya、Seediq Toda族名正名促進會在埔里阿波羅飯店成立。主張由三個方言群體的族人,於參酌學者專家意見後,共同決定以日本人文獻記載作為族名的依據[7],並要求政府暫緩東部賽德克人片面正名為「太魯閣族」。[8]

2004年1月14日,東部賽德克人以「太魯閣族」為族名正名成功,經行政院通過認定為台灣的第十二個原住民族,並邀西部賽德克人共同登記加入太魯閣族。

2006年3月29日,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發函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請其轉呈行政院,儘管學者認為賽德克應與太魯閣商議族名,但在政治人物的強力操作下,准予核定公告「賽德克族」為獨立之台灣原住民族[9]

2007年1月12日,賽德克族正名運動促進會在南投縣埔里鎮舉辦「賽德克族正名大會」,為賽德克族正名宣誓,宣誓代表有[10]: 德固達雅語代表:高德明牧師; 都達語代表:徐清文長老; 德魯固語代表:余信平牧師; 花蓮德魯固語代表:楊盛涂校長; 英語代表:孔文吉立委; 日語代表:Yayuc Napay; 國語代表:陳世光鄉長。

Remove ads

傳統文化

Thumb
馬赫坡社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貝珠踝飾(國立臺灣博物館藏)
Thumb
賽德克族服飾

賽德克族的社會體系與文化、制度以「Gaya」與「Waya」(譯作族律)為優先與最高標準。部落意識為輔之生活系統,所建構的傳統農獵社會型態,賽德克族的社會制度屬父為主、母為輔的特殊社會制度。賽德克族的家庭乃至部落社會的互動模式中,紡織工作由女性為主力、較為粗重的工作及狩獵等庶務以男性為主。

在婚姻制度上,賽德克族採一夫一妻制的單配偶制,並且禁止近親(三代)通婚。青年男女的婚姻,要按照父母之命。部落設有青年男女可以談情說愛的聚會所[11]

在歷史實證與《賽德克·巴萊》劇情中部份顯示,賽德克族在台灣1895年至1945年10月25日之間的日本時代確實受當時殖民政策所影響,禁止賽德克人傳承自家文化,以致一些儀式(如Smratuc)文化漸被族世人淡忘[12]。2011年1月,賽德克族恢復「年祭」與「播種祭」。賽德克族有一種傳統樂器「獵首」,要用嘴巴吹氣、演奏,均是早期賽德克族人使用生活中常見物品製作而成。

Remove ads

相關人物

統計

更多信息 縣市, 賽德克族人口 ...
Remove ads

聚落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相關原住民族

相關名詞

歷史事件

2658697984736

電視劇

電影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