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越縵堂日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越縵堂日記》,是清代著名的日記,文字達數百萬言。為作者李慈銘積四十年心力,銖積寸累而寫成,如當日“无暇写日记,皆草草札记之邸抄面纸”[1],日後仍“补录前月日记讫。”[2]中間亦有短暫闕失或輟記。[3]

事实速览 越縵堂日記, 作者 ...

目錄

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

特點

內容记载了清咸丰光绪四十年间有大量的治學札記、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文學價值很高。

另一方面史學價值亦高,如記載胡雪巖之“阜康號擠兌事件”,《翁同龢日記》僅云:光緒九年十一月初六日,“京都阜康銀號,大賈也,昨夜閉門矣,其票存不可勝計,而圓通觀粥捐公項六千兩亦在內,奈何奈何!”僅寥寥數十字,但《越缦堂日记》的記載達數百字,“光緒九年十一月初七:昨日杭人胡光墉所設阜康錢鋪忽閉。……湘陰西征軍饷皆倚光墉以辦。凡江浙諸行省有大役,有大赈事,非囑光墉,若弗克舉者。故以小販賤豎,官至布政使,階至頭品頂戴,服至黃馬褂,……所畜良賤婦女以數百,多出劫奪。亦頗爲小惠,置藥肆,設善局,施棺衣,爲饘粥。時出微利以餌士大夫……忽天津電報言南中有虧折,都人聞之,競往取所寄者,一時無以應,夜半遂潰,劫攘一空。聞恭邸、文協揆等皆折閱百余萬。亦有寒士得數百金托權子母爲生命者同歸于盡。……”。

1959年,由云龙整理编辑其日记并撷成《越缦堂读书记》,专取日记中的读书心得、札记部分。

Remove ads

讚譽

《越縵堂日記》大抵是李慈銘生前認定的傳世之作,因此在字裡行間都不能苟且,還常将日记借友好阅读。如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記,“作片致孙子宜,索还日记”。同治十年四月朔又記,“作书致周允臣,借以近年日记两册”。李死後,文廷式曾见其《日记》[4],並摘抄之。[5]《绍兴公报》、《文艺杂志》、《中国学报》相继刊出。[6]1920年由生前好友蔡元培助其出版第二函至第七函,共51册,1936年,根据钱玄同的倡议,商务印书馆又影印了《越缦堂日记》第一函,共13册,李慈铭的日记第八函被其门人樊增祥索去,下落不明,[7]其他七函皆公诸于世。1988年,李慈铭的最后一函日记“失而复得”,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影印出版,名为《荀学斋日记后集》,共9册。至此,李慈铭的日记終於得以完整面世。[8]《越縵堂日記》出版後風行海內,士林爭相一睹為快,被譽為“日記之大觀,掌故之淵藪”,《越縵堂日記》與《缘督庐日记》、《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日記》同为晚清四大日记。[9]

批評

也有人對於《越縵堂日記》持反面的看法:

  • 魯迅說道:“《越縵堂日記》近來已極風行了。我看了卻總覺得他每次要留給我一些很不舒服的東西。為什麼呢?一是鈔上諭,……二是許多墨塗,……三是早給人家看,鈔,自以為一部著作了。我覺得從中看不見李慈銘的心,卻時時看到一些做作”。[10]
  • 清人劉體智異辭錄》著錄十二條李慈銘相關佚事,又評《越縵堂日記》:“蒓客記所讀之書全無宗旨,嫌其太雜。經史子集,無一不有,讀之未畢,隨手札記,難免首尾不貫。”、“在他人畢生精力所在,僅看一序,以一日了之,便加評語”,意指李慈銘讀書常不及深審,即筆記批評他人之著作。[11]

外部連結

越縵堂讀書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