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爆炸品處理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爆炸品處理課(俗稱拆彈專家;英文: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Bureau,縮寫:EOD)於1972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主要責任為爆炸品處理(包括陸上及水下的爆炸品:爆竹、煙火、炸藥、炸彈、手雷、簡易爆炸裝置及炮彈等)、防範輻核生化、檢查子彈(小口徑彈藥除外,由軍械法證課負責)及爆炸品的儲存庫及設施,以及銷毀等。




Remove ads
價值觀
爆炸品處理課的價值觀為「正直、專業、忠誠」,正直為因為爆炸品處理課為唯一對爆炸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士,因此人員必須正直地掌握形勢及坦誠地面對危機,坦白地了解爆炸品的型號以及威力,不可以誇張及低估,必須以正直及中立的角度處理危機;專業為因為爆炸品處理課必須強調其專業性,即是人員具備豐富的知識,每次執行任務時都必須作出適當的決定,憑藉其專業知識有效率及安全地拆除爆炸品;忠誠為因為爆炸品處理課非常重視團隊精神,處理爆炸品為一個人的工作,不過同樣需要人員幕後支援,某程度上,人員乃將生命互相交託。
組織
- 爆炸品處理課基地:位於香港島,原本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經存在的礦場,後來荒廢,並且遺留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挖掘的隧道。1997年,爆炸品處理課將該處改建為臨時基地,用作貯存及處理爆裂物;部分範圍改建為練靶場,供予各支香港紀律部隊使用[1]。
- 行動部:由高級警司出任高級炸彈處理主任(英文:Senior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SBDO)、由警司出任炸彈處理主任(英文: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BDO)和總督察出任助理炸彈處理主任(英文: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ABDO)。
- 爆炸品處理小組:多名輔助人員;每日均24小時候命輪值。
- 消防及緊急應變保安隊(英文:Fire, Emergency & Safeguarding Unit,縮寫:FESU),主要責任為處理爆炸品處理課於處理事故中所遇到的火災等。人員需要接受由香港消防處舉辦的基本滅火及泵操作導師訓練課程(英文:Train-the-Trainer Course on Basic Fire-fighting and Pump Operation),課程首日在消防訓練學校進行,內容包括燃燒學、滅火原理、人身著火處理、進入火場前部署及進火場後步驟、回燃和閃燃風險評估、火警自動警報設施、水力學、供水系統以及消防栓和消防泵等使用;其後兩日在爆炸品處理課基地進行實地滅火及器材的應用演習,包括濃煙室實習、室內煙火特別訓練、漆黑窄路逃生以及進入多層式建築物火場的拖喉灌救訓練[2][3]。
- 爆炸品處理小組:多名輔助人員;每日均24小時候命輪值。
- 行動部:由高級警司出任高級炸彈處理主任(英文:Senior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SBDO)、由警司出任炸彈處理主任(英文: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BDO)和總督察出任助理炸彈處理主任(英文:Assistant Bomb Disposal Officer,縮寫:ABDO)。
Remove ads
歷史

爆炸品處理課於1972年成立,是港府總結1967年六七暴動的經驗後在警隊組建的部門[4],因為六七暴動期間鬥委會煽動左派暴徒發動街頭炸彈恐怖襲擊[5],於1967年5月至12月間在香港各區放置或投擲8,074件懷疑爆炸品[6],當中有真炸彈1,167枚[4],當時警務處接獲炸彈報告後,基於警隊缺乏移除炸彈的知識,只能通報駐港英軍派軍火專家拆彈[7],不但通報需時,而且當時炸彈報告頻仍,英軍軍火專家面對大量真假炸彈也疲於奔命[8],故平息六七暴動後港府在警隊成立專責處理爆炸品的單位,爆炸品處理課在成立初期的拆彈專家全由受過移除炸彈訓練及具有拆彈經驗的英國軍方人員組成[9],直至1980年代,香港警務人員經由警務處的培育訓練後逐步取代[10]。
1986年,爆炸品處理課引入拆彈機械車輛。
1997年8月29日,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泰國舉行展覽後,將WZ551裝甲車經由香港運輸返回中國大陸期間,由於未有就其為戰略物報關而被充公。此輛裝甲車後來被轉交爆炸品處理課。
2000年9月19日至21日,爆炸品處理課在青山靶場用了3日、共40次,銷毀了於過去兩年行動間所檢獲的物品,合共逾980公斤的強力炸藥及逾2,000支信管。是香港回歸後,其中一次最大規模的爆炸品銷毀任務[11]。
2010年,在首任華人暨本地主管袁漢榮的領導下,爆炸品處理課於同年起全面改善裝備,包括引進新防爆衣及新拆彈機械車等等。同年10月,爆炸品處理課與海外資深爆炸品處理專家交流及進行聯合訓練。同年全年,爆炸品處理課共出動逾90次,處理土製炸彈以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由駐港英軍及日本皇軍遺留下來的巨型空投炸彈不等。
2012年,爆炸品處理課共出動97次[12]。
2013年,爆炸品處理課共出動86次。
遴選訓練
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全數由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中提拔,用以代替離任正規人員。投考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擁有機械工程學及其他理科資歷擁有優勢,曾經駐守警察機動部隊獲得優先考慮,同時需要通過為期3日的遴選,內容包括基本心理測試、機械操作及在不同環境下(包括高度狹窄空間)的工作能力等等。
成功通過遴選後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6週的訓練,包括體能(包括負重訓練)、在壓力環境下工作、土製爆炸品裝置處理基本課程(英文:Basic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Disposal,縮寫:IEDD;內容包括炸藥常識、炸彈使用、土製炸彈的結構及運作、拆彈原則、電子學及器材運作等等)以及(為期3日2夜)60小時的實習。[13][14]
通過上述階段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兩週的炸彈處理員執照考核課程,通過者方能夠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15]。每年舉行的整個遴選過程,通常結果有80%至90%投考人被淘汰。
培訓
期後,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人員需要參與定期的訓練日及為期一年的月性訓練日(每月舉辦一次)[16],並且通過每年為期3週的炸彈處理員牌照續期課程[17][18][19]。
爆炸品處理課的日常訓練均屬於高度危險性質,包括在不同的地形上引爆威力極度強勁的爆炸品等[20]。此外,部份人員需要接受水肺訓練,成為排除障礙潛水員。
行動車輛
- Land Rover Defender 90 TDI,現僅存1部。
- Land Rover Defender 130 6x6,總共5部,已退役。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9CDI Oberaigner 6x6,於2019年引入,總共5部。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9CDI 4x4,於2019年引入,只有1部。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9BT 4x4,於2024年投入服務,只有1部。
- ISUZU中型貨車,於2017年投入服務,只有1部。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9CDI衝鋒車,只有1部。
- MAN TGM 15.250,只有1部。
車輛搭載專業滅火裝置和器材,當於基地或炸彈現場處理途中出現意外時可快速介入進行滅火救援工作。
- Land Rover Defender,總共2部,已退役。
- Mercedes Benz Sprinter,於2023年服役,由消防廠商Rosenbauer制造,總共2部。
主要功能為干擾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防範遙控炸彈引爆及無人機接近目標。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6BT,2016年首次亮相,其電子干擾系統價值約9,500,000萬港元。頂部裝有多個干擾天線,新款服役後已拆除干擾天線,作為其他用途,只有1部。
- Mercedes Benz Sprinter 519BT,2022年首次亮相,與舊款最大分別為其干擾天線隱藏在車頂內,總共2部。
裝備
- 黑色工作服
M88 PASGT
Galvion Batlskin Viper Full Cut Helmet
大事記
1995年7月6日,一艘貨輪於青衣外600公尺的海面上起錨時,意外撈起了一枚直徑14吋、長44吋及重500磅的美國製造M64型空投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耗時個半小時解除危機。是次為香港歷史上發現最大型的炸彈案件[24]。
2006年4月8日,工人於深水埗長沙灣東京街進行渠務工程期間發現了大量認為於1940至1950年代期間由駐港英軍遺留下來的爆炸品,包括彈殼、手榴彈、迫擊炮和火箭炮等多種威力巨大的爆炸品,炸彈僅藏於路面下1米深的泥土中,其中最巨型的炸彈長60厘米,最小型的是蛋形手榴彈。警務人員需要疏散附近居民,港鐵長沙灣站A2出口亦需要被關閉。消防及緊急應變保安隊搭起兩個帳篷,向著目標不停射水為到炸彈降溫。至傍晚6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共挖出588枚爆炸品,其中手榴彈逾200枚,而且巨型炮彈不少,排列路上。警務人員需要擴大封鎖範圍至周圍約200米,不准任何途人接近。晚上7時46分,爆炸品處理課於坑內進行了引爆;期後爆炸品處理課繼續進行挖掘,及以化學品鎂燃燒坑內已經被引爆的爆炸品所遺留下來的殘餘火藥,隨後移走572枚炸彈,帶返爆炸品處理課基地進行化驗[25][26]。
2014年2月6日下午3時許,工人於灣仔麗都酒店附近一處地盤發現一枚長67吋、直徑約24吋、重1,000磅的美國海軍AN-M65型空投炸彈[27],為香港歷史上第二大型被發現的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先行疏散附近逾2,000人,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穿透炮彈身上兩處,最後於翌日凌晨4時許以攝氏400度將其當中約500磅炸藥燃燒耗盡[28][29][30],至朝早7時5分完成[31];炮彈的兩個引信分別於清晨5時48分及6時54分被引爆[32][33]。
2018年1月27日以及同月31日,東鐵線會展站工地在5天內兩次掘出戰時炸彈,型號為美製「ANM65」型,為美軍在日佔時期轟炸日軍沿岸設施所遺留的未爆炸彈,長約145厘米,重約1,000磅,內藏約500磅TNT黃色炸藥。兩次發現皆需疏散附近辦公室、住宅超過5,000人,又須封路24小時以便處理炸彈[34][35]。

炸彈拆除後,其中一枚彈殼於2022年5月在會展站1號月台(往羅湖/落馬洲)其中一個藝術品《戰爭遺跡》展出。
2012年9月10日,拆彈組(爆炸品處理課)爆出懷疑警隊高層濫權事件。投訴人指有人疑為一己私利,安排基地內的外判保安員充當「建築工人」,未經申請在基地內興建一個體積約七十立方呎的水池飼養觀賞魚,質疑工程未經申請屬僭建,知法犯法。警方發言人回覆指,魚池由該基地的保安員構思及自資興建,動工後曾徵詢有關部門意見,未獲反對。監察警權的民間組織批評警方,若以公帑滿足私欲已屬濫權,促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介入調查。
已知行動紀錄
以下為不完全紀錄(主要集中於2011年後的公開報道):
已知行動紀錄
- 六七暴動期間,香港各處
- 1973年4月2日,半山干德道六一八雨災災場地盤,發現4枚砲彈,由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36]。
- 1995年7月6日:青衣貨輪誤撈空投炸彈案
- 大嶼山竹篙灣,建造迪士尼樂園時,隨著工程挖掘發現,爆炸品處理課共處理了488枚炮彈。
- 2000年4月1日,山頂普樂道天比高建築地盤,發現一顆英國製造的穿甲彈,重180公斤,包括60公斤的炸藥,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37]
- 2001年5月23日,銅鑼灣軒尼詩道,發現一顆由日本製造,日本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迫擊炮。[38]
- 2006年4月8日:東京街爆炸品發現案
- 2006年4月27日,長沙灣東京街,發現有5枚分別為手雷、迫擊炮彈及子彈等,均無火藥,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39]
- 2007年,天后某處地盤,有發現到一日本製造240毫米炮彈,爆炸品處理課耗時8個小時,解除危機。
- 2007年3月21日,跑馬地,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40]
- 2007年9月5日,北角天后廟道,發現一顆由日本製造,日本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炸彈,重400磅,引爆前需要疏散800名人民。[41]
- 2007年9月20日,赤柱黃麻角道聖士提反小學,發現一顆英國製造炮彈,彈重約80磅,包括50磅的炸藥。[42]
- 2008年1月,砵甸乍山歌連臣角道一條山澗,發現一枚直徑8吋長、重逾200磅的穿甲彈,殺傷範圍達600呎,認為是由駐港英軍的轟炸機所投下的未爆發穿甲彈。
- 2008年8月8日,銅鑼灣站D出口內,發現海上求生煙火彈,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43][44]
- 2008年8月,香格里拉酒店,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
- 2008年8月,旺角彌敦道,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
- 2008年8月15日,港鐵2列列車。
- 2008年8月15日,大嶼山昂坪市集。
- 2008年11月21日,中環天星碼頭地盤,發現1枚重90磅炮彈(半穿甲彈)。[45]
- 2010年5月27日,西貢布袋澳村某地盤,發現24枚訊號彈,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46]
- 2010年7月9日,鴨脷洲利東邨東昇樓23樓的走廊,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47]
- 2011年4月16日,為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所留宿的君悅酒店進行排雷搜查,包括使用最先進的無線電干爆炸品擾裝置,用來解除遙控炸彈等的威脅。[48]
- 2011年4月19日,油塘工業城某荒廢的貨倉,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50公斤的煙花引爆,耗時1小時。[49]
- 2011年6月22日,鰂魚涌英皇道,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50]。
- 2011年8月7日,灣仔軒尼詩道近克街的賽馬會投注站門外[51][52]。
- 2011年8月8日,香港國際機場航膳西路空郵中心,接獲可疑郵包,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53][54][55][56][57][58][57][58][59][60]。
- 2011年8月18日,長沙灣某貨倉,發現可疑郵件包裝,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61][62][63][64]。
- 2011年9月5日,筲箕灣東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館附近的斜坡,挖出一枚駐港英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長逾1呎,直徑長3吋,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65]。
- 2011年9月9日,筲箕灣東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館附近的斜坡地盤(175號),挖出一枚駐港英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長2呎,直徑長6吋,威力等同2公斤的黃色炸藥,殺傷力達400米以外。由於炮彈位處於斜坡上,人員需要冒險挖出搬走去到25米外的一處臨海無人的山坡,挖出深2米的泥土,然後埋入其內引爆。引爆後,碎片散佈於400米的範圍之內,部分碎片厚達1吋,威力巨大[66]。
- 2011年9月13日,跑馬地布力徑聶歌信山近雷達站的山邊,發現一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長約9吋,直徑長4吋,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67][68]。
- 2011年10月21日,荃錦公路朗逸峰對開山岥,發現一枚西洋大炮,長1.73米,口徑10厘米,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69]。
- 2011年11月10日,筲箕灣東喜道香港海防博物館附近的斜坡地盤,挖出7枚駐港英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及一批彈殼,其中6枚為空彈殼,其中一枚長約1.5呎,直徑長6吋,仍然有爆炸力,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70][71][72][73]
- 2011年11月12日,屯門良景邨對上山邊,發現一枚懷疑是駐港英軍遺留下的81毫米迫擊炮彈,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74]
- 2011年12月18至20日,於聖士提反灣水上活動中心對開海底,發現兩枚於1980年代製造的駐港英軍迫擊炮彈,期後被發現的一枚長約半米及直徑0.81米,重45公斤,另一枚則相信已經隨著水流沖走。[75]12月20日中午,爆炸品處理課在特別任務連協助封鎖現場一帶海域及搜索下,於海底發現並且引爆早前第二次被發現的一枚照明用迫擊炮彈。[76][77][78][79][80][81][82]
- 2011年12月21至22日,衞奕信徑介乎赤柱與淺水灣之間的孖崗山附近,發現相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83][84][85]
- 2011年12月22日,孖崗山發現7枚分屬駐港英軍及日本皇軍的手雷,在政府飛行服務隊協調下,於4處下坡位置檢查後,總共掘找出兩枚英製M36型及5枚日式91型,合共7枚手雷,另內檢獲兩件迫擊炮彈碎片。12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86]
- 2011年12月23至24日,西貢海岸公園範圍內牛尾洲一處石灘發現一枚相信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英國製造的高爆迫擊炮彈,直徑約81毫米,長約45厘米。12月24日上午8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即刻將之引爆。[87][88][89][90]
- 2012年1月26日,旺角太子道西恒生銀行分行門外,發現一盒可疑白紙包裹,體積約2吋乘2吋及高4吋,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91][92][93][94][95][96]
- 2012年3月4日,一名女子於灣仔新鴻基中心管理處遞上包裹,並且託付職員送至俄羅斯駐港總領事館。其後發現包裹內有一封信件及一支有白色膏狀物的膠樽,字袋上寫有惹疑字句。反恐特勤隊出動至進行全面搜索,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至調查涉案物品,消防處亦到場戒備,最終證實非危險品。[97]
- 2012年3月24至25日,為到訪的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留宿的香格里拉酒店進行排雷搜查。[98]
- 2012年3月27日,柴灣鯉魚門公園山邊發現一枚由英國製造的反坦克炮彈,直徑約8厘米,長約30厘米,爆炸品處理組即場將之引爆。[99][100]
- 2012年3月29日,紅磡馬頭圍道發現一具似手雷的可疑物品,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非危險品[101]。
- 2012年4月8日,警務處接獲報告指出香港國際機場跑道上一架飛機藏有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虛假報告[102]。
- 2012年5月8日,青山公路近青龍頭發現危險品,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船用訊號彈,將其檢走處理。[103]
- 2012年5月16日,一名擁有英國護照及香港身份證的巴基斯坦裔男子在港鐵中環站往荃灣方向的2號月台藉列車泊站後、車長步離車廂時,帶著背囊及膠袋,並且手持手提電話闖入駕駛室內,車長發現他腰纏電線及電池,於是通知職員報警。鐵路警區人員接報趕至,制服疑犯,並且封鎖了中環站多個出入口,同時召來額外警察力量戒備,反恐特勤隊及爆炸品處理組亦有出動到場。其後證實無危險品,亦不涉及恐怖襲擊。[104][105][106][107][108]
- 2012年5月30日下午5時許,一名老翁於其位於香港仔利東邨東興樓鴨脷洲的寓所發現一顆子彈,長約7厘米,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將其檢走處理[109][110]。
- 2012年6月19日上午11時許,銅鑼灣景明道1號、東區走廊下的一處地盤發現一枚直徑長80毫米、約40厘米乘15厘米、圍金屬殼逾1吋厚、重36公斤,裝有7.67公斤的炸藥,使用96式15厘米口徑的榴彈炮發射,射程達12公里,爆炸殺傷力半徑達36米,足以摧毀整座炮台,爆炸品處理課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日本皇軍攻打香港島時發射但是未有爆發的炮彈[111]。爆炸品處理課於現場調查後,疏散方圓50米範圍、逾2百人後,於下午3時許,於深坑內將之引爆[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
- 2012年6月21日,有工人於大埔道大埔滘村一處空地挖掘時,在1呎地底下發現1枚約1呎長的疑似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其後證實其並非爆炸品[128]。
- 2012年6月27日,為到訪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多處,包括君悅酒店、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石崗軍營及啟德郵輪碼頭等,進行勘查。
- 2012年8月27日11時許,有工人於南丫島模達灣海灘進行建築路道工程時,掘出一枚相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火箭炮炮彈,長約20吋、直徑為4吋。警務人員接獲報告後就疏散附近居民,並且海陸性的全面封鎖模達灣,爆炸品處理組即場將之引爆[129][130][131]。
- 2012年9月7日晚上10時許,元朗工業邨一間石油化學工業工廠有人發現了一個約6寸長的信號彈,其中一部份已經炸裂,惟仍然有火藥存在,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132][133]。
- 2012年9月10至11日:於西貢區大鵬灣石牛洲對開海底發現3枚炮彈,各長約35公分、直徑約15公分。特別任務連封鎖現場一帶海域及進行水底搜索。9月11日晚上7時50分,爆炸品處理課於海底引爆其中兩枚相信已經失效的炮彈,其餘一個為內無爆炸品的實心穿甲彈,則被檢走處理[134][135]。
- 2012年12月28日下午12時許:於屯門區踏石角青山發電廠A廠附近山坡,工人於山泥中掘挖出發現兩袋可疑物品,懷疑為炸藥。爆炸品處理課檢查後,證實為有400克炸藥及一個引爆裝置,即場將之引爆[136]。
- 2013年1月3日下午:於香港島跑馬地布力徑3號一處斜坡,發現於草叢有一枚懷疑炸彈。爆炸品處理課檢查後,證實為炮彈碎片,長約1呎,直徑約半呎,相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已經失效,將其檢走處理[137][138][139]。
- 2013年3月13日下午1時許:於大潭郊野公園發現香港歷史上發現磅數最重、一個重達2,000磅的炸彈[140]、6枚榴彈、44粒機關槍子彈及小量轟炸機殘骸碎片,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6枚仍然有殺傷力的榴彈引爆,炸彈則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吊起運輸往爆炸品處理課基地[141]。
- 2013年4月7日:於青山練靶場附近發現5個分別直徑81毫米、相信是駐港英軍遺留下來的迫擊炮[142],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中一個引爆,其餘4個則被證實沒有無火藥成份,被檢走處理[143]。
- 2013年4月12日早上:於屯門青山龍鼓灘路大冷水一處山嶺發現一個直徑81毫米的迫擊炮彈、7個同類型迫擊炮彈頭及13個被發射的同類型迫擊炮彈尾部,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中中的迫擊炮彈引爆[144][145]。
- 2013年4月29日上午近12時:於大潭郊野公園發現一個長8吋、兩吋口徑的迫擊炮照明彈[146][147],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148][149]。
- 2013年11月7日上午11時許:於啟德發展區啟明邨地盤出土一枚美國製造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將炸藥抽走及燃燒耗盡。
- 2013年11月7日下午4時許:於太平山薄扶林郊野公園盧吉道發現一枚英國製造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150][151]。
- 2014年1月11日:於香港石澳郊野公園行山徑發現兩枚相信為駐港英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時期遺留下來的36M型手雷,由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引爆[152]。
- 2014年1月17日早上九時許:於太平山發現一枚相信是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長約60公分、直徑約15公分、長約40公斤的炮彈以及5粒子彈,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由於炮彈身厚,首次引爆不果,需要二次引爆才能將其摧毀[153]。
- 2014年1月27日:於香港島班納山發現兩枚英國以及一枚日本手雷,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154]。
- 2014年2月6日:跑馬地2000磅炮彈發現案
- 2014年10月28日至29日:晚上7時許,一名男子攜帶含有三過氧化三丙酮成份的爆炸品進入香港仔警署報案室,揚言引爆,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至晚上11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將爆炸品移至警署大地將其引爆[155]。至翌日凌晨1時45分,爆炸品處理課在疑犯位於香港仔華富邨華安樓6樓一個單位發現另外兩袋爆炸品,再將爆炸品移至走廊,在沙包堆中將其引爆[156]。
- 2015年1月16日下午12時許:於南區布力徑距離深水灣道入口約500米的一處山坡,發現相信為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下來的45顆子彈、4枚手雷和一個迫擊炮。至下午4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157]。
- 2015年1月28日早上10時許:於香港仔山邊發現3枚撞針已經被拔除的手雷,相信其中兩枚及餘一下枚分別為駐港英軍及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下來,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158]。
- 2015年2月6日早上10時許:於大潭郊遊徑附近紫蘿蘭山徑地下一呎深位置發現3枚各約16寸長的81毫米口徑高爆炮彈,相信為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下來,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159]。
- 2015年3月4日下午2時許至6日下午4時18分:於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旁的中環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地盤掘出一個直徑1呎長、3呎長,重400磅,為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遺留下來的45式重型240毫米口榴彈炮所使用的炮彈,內藏110磅黃色炸藥,被發現時仍然具備巨大爆炸威力,可以摧毀方圓一公里範圍內的建築物。該枚炮彈深入地底達15米,而地盤積水及爛泥土質引致該枚炮彈不時移動,警察疏散工人及封閉維園道及維多利亞公園部分範圍後,由爆炸品處理課對其檢查逾7小時,由於該枚炮彈已經經過炮管發射,故此其安全系統已經被破壞,因而其信管情況極不穩定,加上所藏位置屬於填海土地,地下埋有多條高壓電纜及高壓煤氣管,爆炸品處理課需要持續不斷精準計算,嘗試炸開厚一寸的彈殼並且移除炸藥。至晚上9時許附近車流比較稀疏的時間,全線封閉東區走廊後嘗試引爆,至晚上11時許再度嘗試引爆,至翌日凌晨2時許再度引爆,仍然未果[160][161]。至6日下午4時18分,第4次引爆終告成功[162]。
以爆炸品處理課為題材的作品
- 《執法群英──勇者無懼》(2003年)
- 《守城》(2021年)
- 《不可能任務 (第二輯)》(2023年)
相關參見
参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