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光灿
中国物理学家(194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郭光灿(1942年12月9日—),福建惠安百崎回族乡加坑村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量子信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Remove ads
生平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同年7月,留校任教。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005年1月,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代表性科研成果
- 1997年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成为三种量子编码原理之一,并为实验所验证。〔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9, 1953 (199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1998年提出“量子概率克隆原理”,并在实验上实现,被国际学术界称为“段-郭克隆机”,其最大克隆效率被称为“段-郭界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0, 4999 (19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00年提出利用光腔实现两个原子纠缠的方案,后被法国科学院院士阿罗什(S. Haroche)在实验上证实,后者在2012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5, 2392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证明量子信道中私密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使量子信息论中信道容量不可加性的三部曲得以完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3, 120501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研制成功八光子纠缠态,其光子数为世界之最,并演示量子通信复杂度的有效降低;〔Nature Communications 2, 546 (20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研制固态量子信息存储器,其保真度达99.9%,为世界之最。〔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8, 190505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实验上首次制备了光子的波动态与粒子态的任意叠加态,可同时观察到光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挑战玻尔互补原理所设定的界限,重新定义波粒二象性概念。〔Nature Photonics 6, 600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制备半导体量子芯片,观察到单个量子逻辑比特的Rabi振荡,并实现对单个量子逻辑门的超快普适操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4, Article number: 1401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move ads
出版著作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