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鄭愁予
中華民國詩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鄭愁予(1933年12月4日—2025年6月13日),本名鄭文韜,台灣現代詩詩人,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6歲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隨後出版《窗外的女奴》、《衣缽》、《雪的可能》、《燕人行》、《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部詩集。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6月16日) |
Remove ads
生平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錯誤〉
鄭愁予生長於軍事世家,祖籍福建泉州南安,世居直隸順天寧河,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1933年鄭愁予在山東濟南出生,其父親陸軍少將鄭曉嵐在他出生後不久即前往南京就讀陸軍大學,隨後又赴湖北,鄭愁予與其母親由山東當地親戚照顧,並於1937年先後入讀漢口路小學幼稚園和南京鼓樓小學[1],再於1945年進入山東嶧縣私塾研讀四書五經、古典詩詞[1]。抗戰結束前(即1945年至1947年間),他因戰局動盪關係入讀山東煙臺華僑學校(私塾)、河北寧河縣蘆臺鎮東大寺小學、河北省立寧河中學、山東德州市第一中學以及天津金鋼橋學校(借讀)[1]。而抗戰結束後,鄭愁予舉家遷至北平,1947年進入英人設立的崇德學校就讀[1]。
1948年底,國共內戰趨近尾聲,鄭家隨著當時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少將的父親一路南遷,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赴台灣。鄭愁予1949年5月赴台之前正入讀湖南衡陽道南中學[1]。在校時曾與同學一起組織「燕子社」[1],主理油印刊物《燕子》的編輯工作[1]。其時亦自費出版了其以筆名「青蘆」寫成的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1]。1950年從新竹中學畢業後[1],他進入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會計統計科[2](現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就讀[1]。筆名「愁予」取自辛棄疾的〈菩薩蠻〉,以及《楚辭‧九歌‧湘夫人》[3][4][5]。1951年鄭愁予以愁予為筆名在野風雜誌上發表〈老水手〉,這也是他第一篇在台灣正式發表的詩作[6]。後來鄭愁予也不斷在《新詩周刊》、《現代詩》等雜誌報刊發表詩作。1956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鄭愁予為發起人之一[6]。
1952年,鄭愁予於台北現代詩社出版《夢土上》,其中收錄的〈錯誤〉一詩頗受歡迎。1997年〈錯誤〉編入臺灣高中國文課本,後來港、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選也曾選鄭愁予的作品入華文教材。
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畢業後,鄭愁予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預備軍官班就讀,之後到基隆港務局工作了許多年,鄭愁予在這個時期認識了余梅芳女士,兩人在1962年結婚。
1968年,鄭愁予取得獎學金前往美國學習,進入名作家聶華苓所主持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班」研究,陸續獲得藝術碩士學位,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學位、美國加州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文學博士(D.Litt)。先後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及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香港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現代文學。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的管轄權給予日本,海內外學生發起一連串保釣運動,鄭愁予因中擔任愛荷華大學保釣會主席,遭中華民國吊銷護照滯留美國。2004年自耶魯大學退休,獲聘耶魯大學駐校詩人。
2005年,鄭愁予返台擔任國立東華大學第六任駐校作家,兼任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不久便獲聘為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7]。於金門擔任講座教授的期間創作的詩集《和平的衣缽:百年詩歌萬載承平》獲得第10屆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其中收錄的詩作「當撞響和平之鐘到八百二十三聲」被刻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鐘的和平鐘旁。
2016年至2019年間,受邀為東海大學駐校詩人,2017年,更榮聘為東海大學終身榮譽講座教授,長駐於東海校內,除學術講座演講和師生座談,亦參加多場海內外文學活動及公益活動。2019年起,擔任金門大學榮譽講座教授。[8]
Remove ads
爭議
2023年,隨著2023年臺灣#MeToo運動發展,一篇2016年網誌被再次轉載,內容指控鄭愁予在2005年於國立東華大學擔任客席講師期間,於聚餐時性騷擾一名旁聽女學生。[11] 當事人表示不願意媒體轉載文章。[12][13]
政治立場
2012年1月11日於台灣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前夕,於蘋果日報發表一篇標題名為《台灣版的科學貴族》的文章[14],批評涉及宇昌案的科學家李遠哲、何大一、陳良博為科學貴族,間接表達支持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同時表達支持九二共識的立場。
2016年1月15日於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前夕,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標題名為《海峽只是停火 不是和平》的文章[15],批評中華民國的選舉是假象,因為缺乏為人民謀福利「誠」的基礎,暗示對岸共產主義政權可以隨時統一台灣,中共才是真正為人民謀福利。
學歷
經歷
Remove ads
出版詩集
Remove ads
榮譽
- 《鄭愁予詩集I》被選為二十世紀新文學經典之一
- 《鄭愁予詩集》被選為“影響台灣三十年最有力的三十本書之一”
- 《文訊月刊》問卷之副刊“最受歡迎詩類作家第一名”
- 《文學家雜誌》問卷之“各文類十大最受歡迎作家第一名”
- 全國青年學藝大競賽文藝創作比賽最佳新詩獎:得獎作品《革命的衣缽》
- 救國團青年文藝獎:得獎作品《衣缽》
- 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新詩獎:得獎作品《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終生成就獎章”
-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贈予“中國文學終生成就獎”
- 台灣元智大學贈桂冠文學獎“桂冠詩人獎”
- 行政院新聞局頒第19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詞人獎”
- 紐約華人文協贈予“終身貢獻獎”
- 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
- 國立中興大學傑出校友
- 國際詩人筆會頒予終生成就“詩魂獎”
- 時報文學獎
評論
- 楊牧:「自從現代了以後,中國也有些外國詩人,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學寫他們的現代感覺,但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他以清楚的白話,為我們傳達了一種時間的空間的悲劇情調。」
- 蕭蕭於《現代詩學》[16]指出:「鄭詩最具傳統詩情,而且其詩篇幅袖珍,正是中國詩的本色。」「現代詩人競相炫奇作怪,鄭愁予獨保留宋詞元曲中的優美遺韻,讀者對於古典之美的眷懷,不能不經由鄭愁予的詩作獲得滿足。」
- 張默、蕭蕭在所編的《新詩三百首》[17]的小評中:「鄭愁予的筆觸,既有塞北江南的寓意,也有海外異域的采風,更有臺灣鄉土的情懷,而他眷愛的好山好水,一直都悠遊於作者廣大浩瀚的心室,詩人是通過書寫小我之情,捕捉大我之情,而進入無我之情的至高境界。」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