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酆都大帝
道教神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酆都北阴大帝,又稱北太帝君、北帝,是道教神话和華人民間信仰中的一位神祗,为冥界的主宰。其治所位于极北之地的罗酆山,为冥界之首都,又称北酆、酆都。后人以“酆都”为地狱之称呼,又将蜀地之丰都县附会为酆都所在处。与東嶽大帝、地藏菩萨、閻羅王等职责类似的神明相比,酆都大帝信仰在后世的影响力较低。[1]

历史
东晋《元始上真众仙记》[a]中记载有五方鬼帝,其中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所在罗酆山;又特别用“北酆”来指代冥界,可能跟“北主幽阴”、“东北为鬼门”等传统观念有关。这是酆都信仰的滥觞。[1][3]
其后,上清派杨羲、許掾作《酆都宫記》。南朝陶弘景为此卷文書加以注解,作为《真誥》的《阐幽微》篇。《阐幽微》吸收民间泰山治鬼信仰、佛家地狱观、现实官制等元素,形成以罗酆山六天宫和鬼官系统为特色的冥界观,成为六朝正统道教冥界观的基础。据《阐幽微》,罗酆山上有六座外宫,山下洞天之中有六座内宫,各自对应;罗酆山为冥界之首都,故称“酆都”,人死后先来此接受北帝之决断,再去往分布于各地的地狱;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冥界,以北太帝君为总主,由众多古代君臣担任行政和军事职官,亦有升迁、贬谪制度。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中,亦将酆都北陰大帝列入道教神仙谱系,为第七品阶(最低品阶)之中位,属下各冥界官员分列左、右位。[4][3][5]
之后的道教文书,如六朝《四极明科经》、唐《酉阳杂俎·玉格》,则将罗酆山的性质从容纳一整套官僚系统的冥界首都,更多地改造为关押和惩处恶鬼的牢獄机构,与佛教地狱高度相似。此后,罗酆山信仰日渐式微,酆都大帝在华人中的影响力远不如东岳大帝、地藏菩萨、阎罗王等冥界神明,唯独“酆都”作为地狱的别名得以留存。[6][1]
Remove ads
华人民间信仰素有“泰山治鬼”之观念,但泰山岱庙为官方正式祭拜场所,并不容纳冥界相关元素。因此,泰山脚下之蒿里山作为泰山治鬼信仰的中心,将所供奉的东岳大帝改称为酆都大帝。实际上,其仍属于东岳信仰体系,配享神明不是罗酆山信仰体系的四明公等,而是各地东岳庙常见的十殿閻羅等。[6][1]
蜀地丰都县有平都山,曾被列入道家七十二福地。据传,汉代道士王方平、陰長生在此修炼飞升。不晚于宋朝,民间已经错误地将“阴长生”与“阴间”联系起来,进而指“丰都”为“酆都”。及至明清,丰都县改名为酆都县,平都山则陆续建起阎罗天子殿等道观、佛寺、神祠、殿宇,从道家仙山转变为各种信仰并存的宗教胜地。1949年后,酆都县改回丰都县,平都山则辟为丰都鬼城名山风景区。[6][1][7]
注释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