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里奧·波查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里奧·波查德(德語:Lew Lwowitsch "Leo" Borchard,俄语:Лев Львович Боргард,1899年3月31日—1945年8月23日),生於莫斯科的德國指揮家,師從赫爾曼·舍爾興,曾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

事实速览 里奧·波查德, 音乐家 ...

生平

早年生涯

波查德生於莫斯科,雙親均為德國人。隨後在聖彼得堡接受音樂教育,並成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劇場的常客。 在爆發俄國革命後,波查德於1920年移居德國。其後時任科隆歌劇院首席指揮奧托·克倫佩勒聘為助手[1],因克倫佩勒對其指揮造詣欠缺信心,波查德在此期間為其提供不少建議。

二戰前後

Thumb
柏林市為波查德與安潔雅斯-腓特烈立的紀念銘牌

1933年1月3日,波查德首次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是次音樂會上演奏海頓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品[2][3]。1935年,納粹政權以「政治取向不可靠」為由禁止波查德指揮,故此波查德在家從事音樂教學并收留好友,當中包括波利斯·布拉卻馮·艾能[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假安德烈·克拉斯諾(Andrik Krassnow)的名義留在柏林,夥路德·安潔雅斯-腓特烈(Ruth Andreas-Friedrich)組織并參與納粹抵抗運動組織Onkel Emil[5],在此期間,他的職責包括與證件偽造專家路德維希·利希特維茨(Ludwig Lichtwitz)接觸。

1945年5月26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兩周後,柏林愛樂隨即恢復演出的活動,波查德在泰坦尼娅宫(Titania-Palast cinema)舉行音樂會[2][3],指揮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莫扎特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4號交響曲[6],獲得公眾的一致好評。但首席指揮福特萬格勒因被懷疑與納粹有關而被停職調查,波查德因反納粹及俄語能力與佔領盟軍關係密切[7],獲蘇聯軍官尼古拉·别尔扎林授意執掌樂團的指揮大權。直至遭誤殺前,波查德與樂團共合作了22場音樂會[3]

悲劇之死

Thumb
波查德長眠於柏林施特格利茨區的紀念公墓

1945年8月23日,波查德在指揮音樂會后乘車歸宅。駕車的英籍軍官友人駛至美國佔領區時,誤解哨站當值美軍示意停車手勢繼續行駛遭射擊,同行的軍官友人與安潔雅斯-腓特烈雖受傷但無大礙,而波查德却不幸地結束了其短暫一生。[2][8]經此事後盟軍檢討對策,避免同類慘劇再度發生。波查德其後於同年8月29日下葬[2],同日柏林愛樂則由初出茅廬的傑利畢達克臨危授命擔任常任指揮,並表演紀念音樂會[2][3]

1995年,適逢波查德逝世50週年,時任首席指揮阿巴多攜柏林愛樂演奏馬勒第6號交響曲《悲劇》,以此紀念這位悲劇名家。

灌錄作品

(※:1945年6月發布)[9]

Remove ads

脚注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