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鍾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鍾馗
Remove ads

鍾馗中國民間傳說傩戲中的神祇,后被纳入道教信仰的体系,專能驅魔避邪鎮宅,尊稱為驅魔真君終南進士等。其神源流,說法甚多,大抵是避邪之物所衍生出之人格神。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民間流傳鍾馗是有才卻因故不第的舉子,因为輕生暴卒後成神,發願降妖伏魔。鍾馗又常被視為鎮宅賜福之門神,有時被認為是除瘟疫之神。民間有「跳鍾馗」儀式,祈禱消災解厄。

源流

其源流由來,說法甚多,融合了民間傳說道教神學歷史人物的附會。有「法器說」、「蕈類說」、「唐玄宗夢仙說」、「唐德宗進士說」等。

法器說

顧炎武「法器說」。鍾馗是由逐鬼法器「終葵」的諧音,延伸而來。「終葵」爲逐鬼之物,被取爲人名作辟邪之用。鍾馗形象是自上古 (nuó)中的面具形象演变而来。《左传·定公四年》记殷商遗民七族中,有“终葵氏”,终葵即“椎”的反切音,终葵氏即以椎驱鬼之氏族也。后世遂以“终葵”为辟邪之意,逐渐演变为“钟葵”、“钟馗”。[1]

蕈類說

李時珍「蕈類說」,認為鍾馗原是一蕈類的名稱,因為傳說才成為一個神明:李時珍:「《爾雅》云:鍾馗,菌名也。《考工記》注云:『終葵』,錐名也。菌似錐形,錐以菌形,故得同稱。好事者因作鍾馗傳,言是未及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2]

唐玄宗夢仙說

「鍾馗」一名最早見於《唐逸史》。話說唐明皇(玄宗)病中夢見小鬼偷去玉笛和楊貴妃的繡番囊,正當值怒時見一滿面虯髯大鬼,挖下小鬼的眼珠吞掉。此鬼自稱南山鍾馗,高祖年間應考武舉人,但因其貌不揚,不被主考官喜愛,而落第,羞憤撞殿前石階而死。蒙高祖賜緣袍陪葬,鍾馗物化後誓要為大唐斬妖除魔。唐明皇醒後,其病不藥而癒,遂向吳道子憶述夢中所見,並命其繪出鍾馗像,頒布天下。民間亦掛其畫像驅鬼避邪。

唐德宗進士說

故事出自劉璋斬鬼傳》,說唐朝德宗年間,有個叫鍾馗的士子,面貌兇惡驚人,但不被德宗皇帝所喜,一怒之下竟自盡。然此說提到的人物之謬誤為宰相盧杞西元785年亡時,吏部侍郎韓愈年方十七,但韓愈要到西元792年才中進士,因此兩者不可能同朝為官;且此故事對於鍾馗在街邊測字之事描寫過細,顯為杜撰。[3]

習俗

鍾馗的祭典日在端午節,每逢這些節日民間會懸掛鍾馗畫像。阮元《广陵诗事》称马曰琯马曰璐兄弟:「每逢午日,堂斋、轩室皆悬钟馗,无一同者,其画手亦皆明以前人,无本朝手笔,可谓钜观。」[4]燕京歲時記[5]》:「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明朝皇宮則有除夕時要掛鍾馗像的習俗。明朝史玄《旧京遗事》: 「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及安放絹畫鐘馗神像。」

閩南以及台灣民間信仰,有「跳鍾馗」的儀式。在發生意外之處,或者是節慶、法會上,常會有道士或藝師打扮成鍾馗的模樣,手持寶劍比劃,有驅除邪魔之意。也有不以真人表演,操弄鍾馗之懸絲傀儡的。

典故

钟馗捉鬼

起源

关于钟馗的记载,现存最早文献见于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其中提及一幅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的钟馗画像及题记[6]。至明代《天中记》引录《唐逸史》所载故事,钟馗捉鬼传说基本定型[7]

唐代习俗的实证

盛唐以来,皇帝岁末赐予大臣钟馗画像已成惯例,相关记载颇多:

  • 唐玄宗时期大臣张说(667-730)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记载了获赐钟馗画融入新春年俗的情景[8]
  • 诗人刘禹锡(772-842)的《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和《为淮南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录了唐德宗时期宫廷颁发钟馗画像用于岁末驱邪的习俗[9][10]
  •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唐代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提供了钟馗在除夕傩仪中扮演驱邪主角的证据[11]

这些记载表明,至迟在唐玄宗时代,钟馗作为驱邪之神的形象已广泛流传于宫廷与民俗之中[12]

后世形象的强化

在《唐钟馗全传》、《平鬼传》、《斩鬼传》等文学作品中,钟馗的形象被进一步塑造为刚正不阿、为民除害的正义化身,深受民众敬仰[13]

综上,钟馗的起源尚无定论,其形象与信仰是漫长历史中民俗、宗教仪式、文学艺术共同塑造的结果。

典故传说

关于钟馗捉鬼传说的文献记载,以北宋沈括(1031-1095)所著《梦溪笔谈·补笔谈》为较早来源。该书记载了当时所见一幅据称为唐代吴道子所绘的钟馗画像及其题记。题记叙述:唐玄宗(唐明皇)于开元年间在骊山讲武后回宫,身体不适,月余未愈。某夜,玄宗梦见两鬼。小鬼身着绛色短裤,一足穿鞋一足赤脚,腰间悬一鞋,手持大竹扇,盗取杨贵妃(太真)的紫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绕殿奔逃。大鬼戴帽穿蓝袍,袒露一臂,双足裹皮革,捉住小鬼后剜其眼吞食。玄宗询问大鬼身份,其自称“钟馗氏”,乃武举落第进士。玄宗遂命画师吴道子按梦境绘图。吴道子奉旨作画,完成后呈献,玄宗观后惊叹其描绘与梦境高度一致,吴道子称,陛下忧劳成疾,现有钟馗助陛下辟邪,卫护圣体,实在是祥瑞之兆。玄宗听后大喜,赏吴道子一百金,遂在画上提文御批,并敕令官府将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镂版印刷,与此画的由来故事一起颁行天下。诏令百姓于岁末张贴此图,以期驱邪避祟。[6]

至明代《天中记》引录《唐逸史》所载,钟馗故事基本定型:唐玄宗自骊山返京后患病逾月未愈。病中梦见一小鬼(自称“虚耗”,民间认为虚耗是虚耗资金,耗散吉庆的不祥之兆[14]),盗走杨贵妃香囊和玄宗的御笛。此时另一蓬发虬髯、面目威严、身着蓝袍的大鬼闯入,一下便捉住小鬼,剜眼吞食。大鬼向惊惧的玄宗自报家门,称其为终南山钟馗,因高祖武德年间应试武举不第,羞愤触阶而亡,感念高祖赐绿袍安葬之恩,故立誓为大唐除尽虚耗妖魅。玄宗惊醒,出了一身冷汗,疟疾竟愈。玄宗召吴道子,命其依梦境绘图。吴道子所作画像极为传神,像是亲眼所见过一般,令玄宗称奇[7]

此后,以钟馗为主题的图画除《钟馗捉鬼》外,还衍生出《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均用于驱邪禳灾。其中“嫁妹”一图,其名或源于“嫁魅”之意[15][16],一日,鍾馗感應到貌美如花的胞妹受到惡霸欺凌、強娶。於是鍾馗到陽間救妹,率鬼卒們抬轎子、提燈籠、搬嫁妝,嚇退了惡霸,並把胞妹嫁給才德兼備的杜平,方才離開陽世。反映了民间对鬼魅既畏惧又试图以礼相待的复杂心态。画面中众小鬼张旗打伞、鼓吹抬轿的场景,为原本以驱邪为主题的“鬼画”增添了独特的喜庆氛围。因此,此画在以钟馗的凶恶威严来辟邪的图画中(例如《天中驱邪》、《钟馗捉鬼》、《神荼郁垒》),独具一格。

Remove ads

藝術與文學

鍾馗是傳統繪畫、雕塑與戲劇的常見題材。自吳道子後,五代黃筌宋代龔開元代王蒙乃至近現代齊白石等皆曾繪製鍾馗像。戲曲如《鍾馗嫁妹》(講述其為妹完婚的故事)亦廣受歡迎,強調其重情義的一面。

鍾馗嫁妹

鍾馗其貌不扬,卻有一美貌的妹妹。鍾馗成神以後,以神通感應到惡人要強娶其妹。鍾馗為保護妹妹,於是下凡,將惡霸喝退,命鬼卒迎親,將妹妹嫁給自己的好友杜平。河北梆子京劇粵劇崑曲等不同劇種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演繹著鍾馗捉鬼、嫁妹等故事。

影響與傳播

鍾馗信仰隨漢文化圈擴散至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在日本,鍾馗(日语:ショウキ)被視為陰陽道的辟邪神,常見於屋頂的「鍾馗様」陶像,認為鍾馗可以克服皰瘡神天花之神)。而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將領齋藤朝信,也被人稱為「越後之鍾馗」。在韓國則融入本土巫俗。其形象亦常見於現代影視、動漫與遊戲中,成為跨文化的標誌性神祇。

二次大戰時,日軍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又稱為「鍾馗」。

造像與信仰

在古代,他最經典的形象通常是穿著藍袍,戴著破帽。文獻描寫為:「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17][18]

而今日最常見的形象是:身著朱紅色官服,頭戴烏紗帽,或仗劍,或持扇,腳踏惡鬼。或有小鬼在旁為其提、持、撐、牽、背葫蘆等,俗稱「五鬼搬運」,有「運財」的意味,也有人說五個鬼卒,可降伏五瘟神。身邊常隨一蝙蝠,代表為其偵查邪魔惡鬼,「蝠」也象徵「福」,有「賜福」的意味。[19]

钟馗信仰起源于唐代,最早的成型记载与唐玄宗有关。据传,玄宗曾梦见钟馗驱逐妖鬼,醒后命宫廷画师绘其形象以镇宅除邪,由此奠定其“捉鬼神”的地位[6]。唐代文人士大夫如张说[8]刘禹锡[9] 等均有记录获赐钟馗图像作为节令礼品。敦煌文书中亦保存有《除夕钟馗驱傩文》等祭仪文本,表明钟馗形象已在官方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宋元之后,道教将钟馗纳入神谱,尊为“赐福镇宅圣君”,赋予其镇宅驱邪、迎祥赐福的功能。

在民间,钟馗的信仰也逐步深化,尤其在春节、乔迁、开业、庙会甚至撿骨埋葬等场合,人们会悬挂其画像或举行“跳钟馗”仪式,借以驱邪保平安。“跳钟馗”通常由艺人装扮其形象,着官袍、戴面具、手持宝剑或蝙蝠,象征祈福禳灾。[20]

此外,李时珍的医书《本草纲目》还记载将钟馗画像烧灰入药,配合其他药材制成丸剂,用于治疗难产疟疾等病症,「婦人難産鍾馗左脚燒灰水服」[21],体现其在民俗医疗层面的延伸影响[22]

当代,钟馗信仰在中国多个地区依然活跃,尤其在陕西周至(传为其故里)、江淮闽南乃至台湾一带更为盛行。信众借助图像、仪式和表演来强化驱邪纳福的象征意义[23]

圖集

流行文化

電影
電視劇
电子游戏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