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钱大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1日),字晓徵、及之,号辛楣,一号竹汀,江蘇苏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1]
家世
钱大昕祖籍常熟双凤里,先世迁居嘉定盛泾,又迁望仙桥。祖父钱王炯,生员,精于小学,高寿九十二岁。父钱桂发,生员,母沈氏。大昕为其父长子,次子为钱大昭。其他宗族有钱楷、钱燿、钱肇然、钱塘等人,都与钱大昕一同治学。祖父钱王炯在钱大昕幼年启蒙阶段教授他训诂之学和安章宅句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生平
幼時為神童,[3]周岁能认字,三岁诵匾联,五岁受经书,十岁学八股文。十五岁应童子试,为内阁学士刘藻所赏識,谓“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王艮斋阅其课义,诧为“此天下才也”。早年以詩賦聞名江南,獻賦獲賜舉人,又精通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音韵、训诂、金石,“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4]錢氏於《元史》用功极深,在百卷《二十二史考異》中,《元史考异》独占十五卷。乾隆十九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升侍講學士,三十四年,入直上書房,授皇十二子書。升少詹事,不久提督廣東學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喪去職,服阕後又遇母喪,以病不再复出。好讀書,亦善治學,未嘗一日廢書。[5]曾在鐘山、婁東、紫陽等各書院講學多年,“门下士积二千余人,其为台阁、侍从、发名成业者,不可胜计。”嘉庆九年(1804年)卒。[6]
學術
钱大昕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首先注意到了古声母的研究,证明了古代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卷舌塞音)的分别。錢大昕考証,上古無輕唇音(唇齒音),“無”發成“模”,又轉為“毛”。“毛”的古音為“謀”,所以模能轉為毛。錢大昕撰《廿二史考異》一百卷,以顧炎武之歷史考據方法,拾遺規過,最享時譽。与趙翼的《廿二史劄記》、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并称。
錢大昕也寫過(奕喻)這樣的文章,他在下棋時,領悟了一些道理:「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
钱大昕轻视西方数学,江永因学习西方数学,钱大昕却讥其“为西人所用”[7]。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並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8]。錢大昕面對西學所採取的態度是:“西士之術固有勝於中法者,習其術可也,習其術而為所愚弄不可也。”
評價
- 戴震说:“当代学者,吾以晓徵(即钱大昕)为第二人”,“盖东原毅在以第一人自居。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钱大昕)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以汉儒拟之,在高密(郑康成)之下,即贾逵、服虔,亦瞠乎后矣”[4]
貢獻
在錢之前,研究古音眾多,但都衹注重古韻,真正注意到古紐問題者當推錢氏。關於古紐,錢氏提出四個要點:
主要著作:
相關條目
注釋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