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曾国 (姬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曾國,又称随国,是周朝时期位于湖北境内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為南宫适后裔的封国。
歷史
曾國歷史首見於《左傳》,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隨國,但隨後撤兵,即速杞之戰[1]。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一地名随,即《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记载的“翼侯奔随”。此地后来作为晋国名臣士会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三年》有将士会称为随会。这一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随地,据童书业说,前身也是一古国。童书业并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国如随国、鄂国、唐国(后改称晋国)、沈国、黄国等,在江汉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国[2]。
随国属于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集团(即汉阳诸姬)。在春秋初期楚国未成为霸主前,随国势力一度强大,为汉水东岸各国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随国却半途而废,楚国此时自认不得志于汉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国再次侵略随国,并取得会战的胜利,然楚国实力尚不足以吞并随国,所以在当年即与随国讲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于侵略随国的征途,当年随国求和。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而且邀请随侯在汉水转湾处会见,然后退兵。此后的几十年间,楚国四处征伐而逐渐吞并汉水流域诸小国。公元前640年,随国率领汉阳诸姬背叛楚国,楚国击败之,双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当年,晋国人有言,汉阳诸姬已经全部为楚国所有。随国以輔佐楚王換得允諾不征討為條件[3]、沦为楚国的附庸,随国君主世代存续,但不再被中原诸侯国视为独立而有资格参与盟会的诸侯国。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随地。随人在吴国的压力下,并未将楚昭王交给吴国,为楚国立下保护楚王的功劳,因此楚国对随有所奖励。公元前494年,《春秋经》记载:“楚子、陈侯、随侯、许男伐蔡”。《春秋经》本于鲁国的国史,此载被杜预等注释者认为是楚国为了报答随的功劳,而使随国重返独立的诸侯国行列。
有学者依据早期考古发现指出,曾国为楚所灭,重要依据是随州擂鼓墩曾侯乙陵园出现了楚国墓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通过对文献和最新考古资料指出,曾侯乙陵园出现的楚国墓葬,并没有直接打破曾国国君墓,很可能是曾国陵园的附属墓,加之这一时期曾楚关系已进入融合状态,据此推断曾国国都被楚国占领的观点很难成立。此外,文峰塔墓地出土有“曾侯丙”铭文铜缶的M18,是目前考古所见最晚一代曾侯墓。曾侯丙年代为战国中期,晚于曾侯乙,说明曾国至少到曾侯丙时仍保持着诸侯国地位,并非在曾侯乙时就被楚所灭。方勤认为,在秦统一的大背景下,随着秦占楚地,曾国随楚国一并迁移[4]。
Remove ads
曾隨之謎

曾國(隨州一帶出土銘文揭示的曾國),不見於文獻記載,然而自宋以來,曾國銅器即累見於世。北宋時湖北安陸一帶即出土過兩件曾侯钟,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被盜掘,出土一對曾姬壺。1978年,曾侯乙墓發掘,舉世震驚。人們既感嘆於其文物的精美,也自此知道歷史上曾存在一個國家「曾」,這是一個從未在文獻中有過記載的國家。
自曾國在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困擾史學界最大的問題漸漸轉移到「曾隨關係」上:「曾」是只見出土文物,歷史文獻未著一字;「隨」僅在古典文獻中有記載,鮮少發現實物遺存。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隨國疆域內,卻屢屢發掘出了曾國的墓葬。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千頭萬緒。
由于史书中没有关于该国的记载,这使得曾国與春秋时期的鄫国的關係、与随国的關係被稱為「曾、随之謎」或“曾国之谜”,学术界曾经有主要以下三种观点:
- 曾国与随国是不同的国家,曾国在春秋初期灭了随国,迁居随地,曾国就是文献中春秋时代的随国,任伟等人持此观点[7]。
但随着随州文峰塔曾侯墓地和叶家山曾侯墓地的发掘,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最终解开了悬案,根据铭文指出曾国的始祖是后稷的后裔南宫适[10]。文峰塔東周曾侯墓中,曾侯編鐘上有段銘文:「白适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縈宅土……」「白适」為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銘文說,南宮适得到周王重用,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宮适,到南方營建城址。銘文出自曾侯墓,周王顯然分封的是曾國,受封地在今隨州地域,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隨國。
漢水下游以東的隨州地區,史稱「漢東」,也被稱作「漢陽」或「漢川」。史書記載,周王在漢東一帶分封有眾多的姬姓諸侯國,素有「漢陽諸姬」之稱。隨州東北部、西南部分別為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在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之間,從棗陽到隨州形成一條狹長通道,被稱作「隨棗走廊」。沿此「走廊」由南陽盆地經由襄陽、棗陽南下可直貫漢水下游,狹窄且無山系阻擋,可謂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軍事要衝之地。《左傳·桓公六年》:「漢東之國,隨為大」。意為周王在漢水東面分封的諸國中,隨國(即曾國)最大。
葉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銘文:「犺乍剌考南公寶尊彝」。曾侯犺稱「南公」為「考」,「考」為對逝去父輩的稱謂。由此可知,曾侯犺為被封於曾國的南宮适的後代。新挖掘的棗樹林墓地,出土的青銅編中銘文顯示「余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於曾」等內容,說明曾侯是文王之後。[11]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中有一鎛鍾,鎛鍾上169字銘文,銘文上說楚王曾經被曾國所救,即傳世文獻上所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506年的吴楚之战,所記的主要國家是吳、楚、曾,而史書上卻記載「楚王奔隨」,隨人救楚。曾侯乙死後,昭王之子楚惠王專門製作鎛鍾以國禮相贈,出土時還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並發現刻有「隨」銅器[12],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至此曾即是随可谓尘埃落定[13][14][15][16];曾是封侯的名称,随是地名,為曾国的政治中心;曾國即隨國,係一國兩名,“缯”与曾无关。至於史書稱隨國,蓋因其都邑「隨」且附庸楚而以地稱之[17]。
Remove ads
曾國君主
考古出土的青铜器中有许多含有“曾公”、“曾伯”、“曾子”的称呼,然而王世民指出曾国青铜器铭文能够肯定的爵称,也仅有“侯”一种[18]。黄尚明和黄凤春所列出的曾侯列表均将称呼为“曾侯”的认定为曾侯,其他都不纳入[19][20],黄凤春还认为“公”、“伯”只是尊称,也不排除后来有继位为侯的[20]。
- 曾侯谏,名谏,西周早期人,约在周成王或周康王初年,见曾侯谏鼎[21]
- 曾侯(斗子),约在周康王时期[20]
- 曾侯犺,名犺,西周早期人,约在周昭王时期,考古领队黄凤春认为他是南宫适的儿子[22],王恩田认为是南宫适的曾孙[23]
- 曾侯絴白,名絴白,西周东周之际人[24]
- 曾侯巳,名巳,春秋早期人[20]
- 曾侯宝,又称龚公,見於羋加编钟等,名宝,夫人羋加,春秋中期人[25]
- 曾穆侯,谥穆侯,见于周王孙季怡戈,春秋早期人。[26]
- 曾侯得,見於曾侯得编钟,名得,春秋中期人[27]
- 曾侯与,见于曾侯䑂编钟、曾侯𨘕三戈戟等,名䑂(一作𨘕),春秋晚期人。[28][29]
- 曾侯戊阝,春秋早期人[20]
- 曾侯乙,見于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戰國早期人。[30]
- 曾侯𣅔,見于曾侯𣅔簋、曾侯昃戈等。名𣅔(上日下夨,音同“仄”),戰國早期人。[30][31]
- 曾侯丙,见于曾侯丙方缶,黄凤春推测可能为曾侯乙之子[32]
人物
- 少師
- 季梁
參考文獻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