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頂圳福德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頂圳福德宮map
Remove ads

25.092111°N 121.704085°E / 25.092111; 121.704085

事实速览 頂圳福德宮, 基本信息 ...

頂圳福德宮,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七堵區六堵里、基隆河畔的土地祠,與當地的水圳有關,並陪祀一對夫妻樹。

土地公

嘉慶廿二年(1817年)前後,安溪余氏家族入墾六堵,隨著拓墾面積增加,用水需求劇增,遂決定闢建灌溉系統[1]。六堵雖靠基隆河,卻因基隆河床比六堵還低,河水無法灌溉六堵[2]。於是農民引拔西猴溪作頂圳的水源[1][3],又在白匏湖築壩作下圳的引水[3]。其中頂圳乃沿六堵山腳由北面流向南面,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全長四點五公里,竣工後地方人士在水圳建造一座稱為「頂圳福德宮」的石頭小廟,刻寫「道光拾肆年」[1]。廟內原無供奉土地公神像,石板塊上只刻著「福德正神」四字[2]。鄉民也在下圳興建下圳福德宮[3]

1960年,頂圳福德宮改建為磚造小廟,1971年間又擴建新廟包圍小廟,當地人稱此為「三代廟」,意指經過三次建成的廟。廟因還設有兩間廟[b],因而又稱此土地祠為「內三廟」。不到十公尺處還有一間慈鳳宮和三山國王廟,因而又合稱為「外三廟」。又因內三廟和外三廟位在六堵里的六合橋旁小路內,人將內外三廟配六合橋,稱為「六合廟」。[2]

Remove ads

樹仔公

Thumb
頂圳福德宮樹仔公

當地六堵里長蘇財發表示,當地在日治時期交通不便,只有一條寬約五十公分、沿路為懸崖峭壁的小徑[c]可達草濫溪,農民引水時必需經過兩棵榕樹,方能到草濫溪引水。其中一棵挺直,受另一棵緩緩傾倚,受當地民眾所祭拜,遂分稱為「樹伯」、「樹婆」,還將「樹婆」樹幹外的新枝視為兩樹的兒子,樹幹內的新枝為其孫子。兩榕樹的下方是一處大水埤,農民稱為「險圳」。戰後時期,政府舖設道路,將險圳填平,農民不需再經這兩棵榕樹,但為紀念及緬懷拜樹頭的習俗,民眾特蓋一座涼亭及豎一石碑,並在涼亭附近造一碑牌,上寫「榕公賜財功德厚」及「榕婆啟示豐社稷」。[5] 

註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