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颍川郡
中国古代秦朝至唐朝的郡级行政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颍川郡,秦漢至西晉時期均寫作“穎川郡”[註 1][註 2][1],南北朝時期多寫作“𩒠川郡”[2][3][4],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沿革
秦朝始置,原韩国旧地,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在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西汉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韩王信至此,故改称韩国。次年,韩王信转封太原郡,恢复潁川郡之名,仍治阳翟,统县二十:阳翟县、昆阳县、颍阳县、定陵县、长社县、新汲县、襄城县、郾县、郏县、舞阳县、颍阴县、崇高县、许县、傿陵县、临颍县、父城县、成安侯国、周承休侯国、阳城县、纶氏县[5]。
汉武帝后属豫州刺史部。东汉沿置,辖区大体相仿,领17县。东汉末年三国初期,曹操迁汉献帝到郡内许县,这里成为东汉名义上的首都,也称许都[註 3]。曹丕代汉后,改许为许昌,成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阳翟及西北部地区被划归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阳)。西晋时,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顶山市),辖区略为缩小并东移,仍治许昌,统县9。
Remove ads
隋朝设潁川郡,治所在颍川县(今许昌市市区)。下领十四县:[6]颍川县、襄城县、汝坟县、叶县、北舞县、郾城县、繁昌县、临颍县、尉氏县、长葛县、许昌县、㶏强县、扶沟县、鄢陵县。开皇十六年(596年),曾置蔡陂县,后并入鄢陵县。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改郡为州,是为许州。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县为长社县[註 4]。唐玄宗时,改州为郡,这是最后一次设置颍川郡。下领[7]:长社县、长葛县、阳翟县、许昌县、鄢陵县、扶沟县、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县。唐肃宗时,于758年天下改郡为州。从此潁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归属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潁昌府。
地理
潁川郡地处洛阳东南,黄河淮河流域之间,又有颍水、汝水、淯水等数条河流经过,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是文化政治经济等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冲之一。汉高祖刘邦之所以仅封韩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为此地过于紧要,恐怕将来发生变故。到曹操迁汉献帝到许都后,这里也成为三国前期军事冲突的目标之一,多次有各路诸侯商议策划攻击。
名人
汉晋三国时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门、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颍川陈氏和颍川荀氏是两个以颍川郡为郡望的著名士族。因此涌现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于曹操势力早期所谓的“五大谋士”中,居然有三个是潁川人。短短数百年间,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项对于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影响极大的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
Remove ads
太守
- 西漢
- □尊(前179年在任)
- 李秉(漢初)
- 趙廣漢(前72年在任)
- □廣(?─前67年)
- □讓(?─前65年)
- 韓延壽(宣帝時)
- 黃霸(?─前63年)
- 秦襲(元帝、成帝時)
- 毋將隆(前7年─前4年)
- 嚴詡(哀帝時)
- 何並(哀帝時)
- 葛興(不知何帝時)
- 東漢
- 岑彭(更始年間)
- 寇恂(26年─27年)
- 郭伋(33年─35年)
- 陸宏(建武年間)
- 任延(57年─59年)
- 葛興(永平年間)
- 秦彭(81年─87年)
- 趙興(章帝時)
- 曹褒(章帝、和帝時)
- 竇瓌(永元初年)
- 周榮(和帝時)
- 張敏(106年─107年)
- 顧奉(安帝時)
- 朱寵(118年在任)
- 楊□(125年在任)
- 宋登(順帝時)
- 黃昌(?─139年)
- 司馬雋(順帝、桓帝時)
- 曹騰(順帝、桓帝之際)
- 孔□(順帝、桓帝之際)
- 高倫(元嘉年間)
- 衡方(桓帝時)
- 王昱(桓帝末年)
- 陰修(桓帝、靈帝之際)
- 巴肅(?─169年)
- 段熲(熹平年間)
- 何進(?─179年)
- 楊彪(光和年間)
- 文□(?─184年)
- 王瓌(185年在任)
- 曹□(186年在任)
- 种拂(中平末年)
- 史祈(靈帝時)
- 蓋勳(初平初年)
- 李旻(獻帝初年)
- 夏侯淵(建安初年)
- 高柔(建安末年)
- 聶良(不知何帝時)[8]
- 唐朝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