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腭-咝音同言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腭-咝音同言线
Remove ads

腭-咝音同言线(Centum-Satem isogloss)是对印歐語系下语言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它将印欧语劃分為腭音語言(Centum)和噝音語言(Satem),劃分依據是原始印欧语中三組软腭音——

*kʷ *gʷ *gʷʰ 唇軟腭音 合併為〈噝音〉語言
合併為〈腭音〉語言 *k *g *gʰ 純軟腭音
*ḱ *ǵʰ 腭化軟腭音 齒擦音化英语assibilation為〈噝音〉語言
Thumb
Centum (藍色)和 Satem (紅色)的粗略区域。最初噝音化的區域為深紅色。

在后继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噝音類語言中,唇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同時將腭化軟腭音噝音化。腭音類語言相反,硬腭化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這個過程在語言學又稱作噝音化(Satemization)過程。

大致來講,“東部”語言是噝音類,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語族等,腭音都退化成為/s/、/ś/或/h/音;“西部”語言是腭音類,包括日耳曼語族義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腭音類-噝音類的等語綫處在希臘語亞美尼亞語之間,同時希臘語也有一些噝音類的特徵。有一些語言可能兩類都不屬於,比如安那托利亞語族吐火罗语族,可能還有阿爾巴尼亞語。總之,這種兩分法是屬於“並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存在過“原始噝音語”或“原始腭音語”,但是發音變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内)現在已經絕跡的後原始印歐語言中隨地域逐漸傳播的。

欧洲语言中称将这一同言线划分出的两大分支称为 centumsatem,它源于拉丁语阿維斯陀語中对“百”的称呼。这两个词是同源的,首音均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腭音 *ḱ,不过在属腭音语的拉丁语中,c 仍代表软腭音,而在属咝音语的阿維斯陀語中,该音已演变为咝音 s

Remove ads

分支語言中之語音對應

更多信息 PIE, *ḱ ...
Remove ads

註脚

  1. 凯尔特语族内部,“p语支”和“q语支”对PIE *kʷ有着不同的反映,分别是:*ekwos → ekwos、epos。布立吞语支和南阿尔卑高卢语是p类,盖尔语支和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支是q类,高卢语不同方言有不同反映。
  2. PIE *ǵʰ → 拉丁语/h/或/ɡ/,取决于在词中的位置→ 奥斯坎-翁布里亚 *kh → /h/.
  3. PIE *kʷ和*gʷ→拉丁语/kw/、/w/(*kwis → quis),奥斯坎-翁布里亚/p/、/b/(*kwis → pis)。
  4. PIE *kʷ、*gʷ、*gʷʰ在雅典和多利亚方言中有3种不同反映:
    在/e, i/前/t, d, th/(IE *kʷis → Greek tis)
    在/u/前/k, ɡ, kh/(IE *wl̥kʷos → Greek lukos)
    在/a, o/前/p, b, ph/(IE *sekʷ- → Greek hep-)
    但迈锡尼希腊语中保留了*kw,伊奥利亚希腊语中变成/p/。
  5. 弗里吉亚语的语料本就很少,所以腭-咝音反映的问题尚未彻底证实,主流观点认为弗里吉亚语反映颚音,/k/变成/ts/、/ɡ/变成/dz/是在前元音后的音变,这和大多数罗曼语一样,参见弗里吉亚语 § 音系
  6. 原始印欧语浊塞音反映到原始日耳曼语有擦音的音位变体,在哥特语元音间保留。
  7. 这是鼻音后的反映。其他地方的演化有争议且随语音环境变化,参见格林定律 § 例子的注释。
  8. 卢维语大多数环境下反映为ts
  9. 非词首
  10. 卢维语中,在词首变为*y,在元音间丢失。
  11. 非词首
  12. 卢维语中反映为w
  13. PIE *ḱ、*ǵ、*ǵʰ在早期阿尔巴尼亚语中主要变成塞擦音/ts/和/dz/,接着前移为/θ/和/ð/。但在特定语境下,一个或两个音变都不发生,使得它仍为软腭音(例如krah),其他的则根据环境变为/s/和/z/、/ts/和/dz/或/c/和/ɟ/。接着擦音/ð/在现代口语的特定环境下变成塞音/d/
  14. pIE *ǵʰ → 原始印度-伊朗语*džjh → 印度/h/、伊朗/z/。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