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飲馬長城窟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飲馬長城窟行》,簡称《飲馬行》(「飲」,音「yìn」),是中国漢朝期間的一個樂府詩詩題。

題目

「飲馬長城窟」,意思是戰士在長城之下駐守,尋找泉窟,以讓戰馬飲水,本為戰士艱苦的守邊生活寫照,後成為民歌。

水寒曲

建安七子中的陳琳有以本題作詩,俗稱《水寒傷馬骨》,簡稱《水寒曲》、《水寒行》,以一對夫婦的对话写成,風格極為接近乐府民歌,充滿了反戰意識,質樸勁力。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在《乐府诗选》中列于“古辞”及曹丕之作的后面。其实“古辞”虽为汉代作品,恐亦属后官依声配词,并非此曲本辞。曹丕生卒年较陈琳为后,只是做了皇帝,所以古人依惯例放在前面。至于陈琳这一首,应该最接近此曲本辞的内容。从《水经注·河水》所引《琴操》中所载“琴慎相和雅歌录”的话[註 1]看来,颇可以和此诗相印证。又《水经注·河水》引杨泉《物理论》所载秦代民歌,与本诗“生男”四句基本相同。本诗只是将原文的末二句“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改为七言。因此陈琳此诗很可能是根据本辞内容加工改写而成。后来陆机、沈约、杨广诸人的拟作,亦大多受此诗影响。[1]

Remove ads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訴說一名女子與夫婿分離兩地的相思之情。《昭明文選》題為「樂府古辭」,作者不詳其名。玉臺新詠題為蔡邕所作。[2]今日學者認為是經過文人潤飾的民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參考文獻

注释

  1. 《水经注·河水》曰:“今白道南谷口有长城,自城北出有高坂,旁有土穴出泉,挹之不穷。《歌录》云:‘饮马长城窟’,信非虚言也。”

引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