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客家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客家語,或稱香港客家話,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之一的客家人所使用的語言。因香港的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新界,故又稱新界客家語。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2]
Remove ads
分佈
客家語曾為香港第二大常用語言,僅次於粵語。目前,客家话分布在香港部分地区的客家村落內。
內部差異
香港的客家人之間主要是操粵台片梅惠小片的客語,除能與惠州和河源一帶的客家人溝通外,也可以與粵東和台灣的粵台片使用者溝通;而在元朗南部一些客家村落則以操平婆話為主,屬於福建省平和縣的汀州片客家語,與新界東北的客語基本上難以溝通。
使用人口
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1][3]而通曉客家語的則有259,738人,為香港人口的4.7%。[3][4]
近況
在新界631個原居民村落裡,儘管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5]但是只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仍使用客家語。[6]而香港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普查資料也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比例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3]
音系
Remove ads
陽平(11)和上聲(31)會使前字變調:
- 陰平(13)變調作 35;
- 去聲、陽入(53)變調作 55。
- 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今讀送氣清音。
- 古精、莊、知、章組聲母河合流,今讀 ts tsʰ s。
- 古非組的白讀層還保留“古無輕唇音”的特點。
- 泥、來母今讀逢洪音不分。
- 有mb ŋg 兩個帶輕微同部位鼻音的濁塞音聲母(有發音人則是發純粹的 b g)。
- 曉、匣母的一些字(主要是合口字)讀f。
- 溪母口語字讀h。
- 韻母比較完整的保留 -m -n -ŋ -p -t -k,不過曾攝字則今讀 -n/-t尾。
- 沒有撮口呼韻母。
- 止攝開口三等的精組字和莊組字讀u,有少部分口語字讀i。
- 山攝三、四等韻混入曾攝開口一等。
- 古合口一、二等韻的見系字今多讀成開口。
- 部分濁聲母上聲字讀陰平調。
- 次濁聲母平聲字有部分字在讀陰平調。
- 入聲按古聲母的清濁分成陰入和陽入調。有一部分次濁聲母入聲字讀陰入調。
- 文白異讀有三類,分別是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差別。
早期客語書籍
19世紀,西方教會派遣牧師前往廣東傳教。其中巴色會的牧師黎力基在寶安客家人戴文光的協助下於1860年出版了《客家話俗話馬太福音書》,這也是最早出版的一部羅馬字版本的香港客語聖經。1881年,畢安牧師出版了第一本漢字版本的客語聖經——《路加福音書》。除了聖經以外,洋人牧師也陸續出版了一些以羅馬字和漢字編寫的宗教性、教育性客語文獻,包括1868年出版的《聖會腔調》、1871年出版的《耶穌教會幼學》、1879年出版《啟蒙淺學》以及1880年出版的《家藏禱文》等等。其中《啟蒙淺學》兼有漢字和羅馬字兩個版本,是供客家子弟讀書識字的啟蒙教材,也是反映客家社會物種、風俗、習慣和觀念的一部百科全書,這本書使用的也是最為地道的新界客家方言口語。另外,傳教士也出版了以香港客語版本的字典、詞典或語法書。韓山明牧師編寫了第一本客英詞典,可惜直到他1854年去世時該詞典仍未出版,後來Donald MacIver 根據他的遺稿,在1905年出版了《客英大詞典》。巴色會也在1909年出版了《初學者簡明德客詞彙》和《簡明客家語法》,以讓德籍牧師能學習客語。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