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爾康市紅旗橋垮塌事故
中國四川省橋樑垮塌事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11月11日約下午4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境內,
317国道紅旗橋右岸桥头发生山體滑坡,該橋部分橋體斷裂垮塌[1][2]。在事發前一天,馬爾康市當局發現橋體出現裂縫,並實施交通管制,因此該事件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1][3]。
背景
紅旗橋,又稱紅旗特大橋,其位於阿壩州馬爾康市白灣鄉,屬於
317国道的一部分,橫跨大渡河東源的腳木足河,處於雙江口水電站的庫區核心地帶[2][4]。這座橋樑全長758公尺,主跨220公尺,主墩高達172公尺,主橋採用三跨一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設計,有「雲中之橋」之稱[2][5]。
該橋是該區域復建公路工程的一部分,連接馬爾康市、金川縣、壤塘縣三地的交通樞紐,重塑區域交通格局[2][6]。其建成旨在服務中國政府擴大進入青藏高原的通道,並作為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象徵[3]。該橋建設投資約3億元人民幣[7],由國營的四川路橋建設集團建造,並由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與建設管理[7][3]。紅旗橋於2025年1月14日順利完成主跨合龍[2][6],並於同年4月開放通車[7],至事故發生時,該橋的使用時間不足10個月[2]。
橋樑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山區,該地區地質複雜,處於主要斷層帶上,屬於地震和山體滑坡多發區域[8][7]。橫跨的區域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創[8]。該橋樑的建設團隊曾指出,在施工期間克服陡峭地形、高邊坡、低溫和高海拔等多重挑戰[7]。
此外,紅旗橋位於雙江口水電站的庫區內,該水庫在2025年5月完成首次蓄水,並於10月正式啟動二期蓄水。當地村民在事故發生後反映,自水庫蓄水以來,山坡邊坡垮塌的情況就頻繁發生[4]。
在2010至2020年代,中國持續在公路、橋樑和鐵路等基礎設施上投入巨資,其中多數大型工程位於山區。雖然這些投資造就眾多全球最高、最長的橋樑,但也使許多地方政府深陷債務困境[8]。
事故
據報導指,事故發生前一天(11月10日),相關單位在巡查時已發現險情。當日下午3時許,
317国道紅旗橋(K381+030M附近)的右岸山體便出現變形[9][5]。至當日下午5時25分,巡查人員在橋頭路面和邊坡處發現約10公分寬的主裂縫,裂縫山體開裂處距離右岸橋台約30公尺[6]。
當地隨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公安、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立即趕赴現場[6]。由阿壩州交通運輸局和阿壩州公安局聯合發布臨時交通管制通告,禁止所有車輛通行,管制時間自11月10日開始[10][11]。在險情發現當晚11時,滯留車輛已全部疏散完畢[6]。
2025年11月11日下午4時許[1],山體變形持續加劇,右岸橋頭發生邊坡滑坡[1][5]。山體滑塌造成該路段的引橋、路基以及部分連接山體的橋墩與橋面斷裂垮塌[9][2]。
據現場影片顯示,垮塌的橋體結構伴隨巨響落入下方的腳木足河中,揚起灰塵[4],現場僅剩下連接左岸的橋體矗立在河水中[10][4]。
後續與影響
由於當局在事故發生前實施臨時交通管制[11],橋上沒有任何車輛或行人,因此事件中無人員傷亡[1][3]。
事故導致
317国道馬爾康至壤塘道路中斷[6]。當地交通部門啟動了繞行方案,前往壤塘縣的車輛需經紅原縣、阿壩縣繞行至成都市[10][8]。當局已邀請專業團隊到現場勘查,安裝監測設備,並對水庫區周邊山體進行全面隱患排查,以嚴防次生災害[6]。當局表示無法預估大橋恢復通行的時間[8][4]。
地方當局初步判斷,事故原因為相鄰山體發生滑坡和地質不穩定所致[8][3],阿壩州交通運輸局曾表示,垮塌與橋樑的質量問題無關。然而,由於紅旗橋是一座耗資巨大、建成不足一年的新建橋樑,《海峽時報》報導指,其突然垮塌引起了公眾和專家的廣泛質疑[7]。有負責建設的相關單位人士初步分析,事故可能與水庫水位退去後引起的地質崩塌有關[4]。《海峽時報》援引橋樑專家指出,在地震和滑坡多發區選擇橋樑路線時應盡量避開地質災害,如果該路線為最佳選擇,則建設的重點應放在邊坡管理和防治上。報導指公眾質疑地質評估是否足夠嚴謹,未考慮該地區易發生山體滑坡的條件[7]。此外,事故發生後,部分關於該項目的工程建設及合龍的文章連結,例如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官網上的相關文章,已無法查閱[7]。當局表示,事故的具體誘因仍待專家進一步論證[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