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馮景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馮景之[1](478年—544年4月13日),原名[1],字长明[2]河间郡武垣县(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人,北魏、西魏官员。

生平

冯景之年少时与周惠达志同相合互相友好,直到虚龄三十岁都没有接受州郡的征召。延昌元年(512年),齐王萧宝夤担任瀛州刺史时,冯景之携带名牒与周惠达一起前往拜见萧宝夤。当时南梁入侵北魏的徐州和扬州一带,冯景之对萧宝夤说:“现在南梁贼寇横行,朝廷思考能平定边境的将领。王如果能率先为国效命,不仅能洗刷家国的耻辱,也是保全自身的长远策略。”萧宝夤很同意冯景之的话[3],引荐冯景之成为门客,不久冯景之代理高城县县令[1]。延昌四年(515年),萧宝夤转任冀州刺史,冯景之仍跟随萧宝夤上任[4]。萧宝夤出任大都督时,引荐冯景之为功曹参军。正光二年(521年),萧宝夤出任尚书右仆射,引荐冯景之进入尚书省兼任尚书都令史,又加号强弩将军。正光年间,萧宝夤出任关西大行台,冯景之署理陵江将军,兼领大行台都令史,跟从萧宝夤征讨。萧宝夤因为战败回到长安后,有人建议萧宝夤回朝廷去自首认罪,有人建议应该留在雍州戴罪立功。冯景之说:“掌握大军不回朝,这个罪名将会更大。”冯景之因此坚决劝谏,萧宝夤不听[5],于是反叛北魏朝廷[4][6]

等到萧宝夤被平定后,冯景之才回到洛阳。朝廷听说冯景之曾经劝谏萧宝夤,所以只是免了冯景之的官,不久任命为奉车都尉。冯景之又转任中坚将军步兵校尉永安二年(529年),太宰上党王元天穆准备讨伐邢杲,因为冯景之有军事才干,征召冯景之出任铠曹参军。此后冯景之因为丁忧而离职,秦州刺史、汝阳王元叔昭启用冯景之担任防城别将,冯景之恢复中坚将军、步兵校尉之职,又转任录事参军,兼任行台右外兵郎中,征讨略阳时,冯景之出任监军。普泰元年(531年),贺拔岳出任大都督、行台仆射,周惠达当时是行台郎,向贺拔岳推荐冯景之出任行台郎,贺拔岳解除行台职务后,冯景之出任开府从事中郎[7]。贺拔岳派遣冯景之前去见高欢,观察高欢的行为。高欢听说贺拔岳的使者前来,非常高兴,问冯景之说:“贺拔公还想念我吗?”高欢于是就和冯景之歃血为盟,请求和贺拔岳结为兄弟。冯景之返回后,将情况报告贺拔岳,贺拔岳说:“这是奸诈有余,而诚实不足。自古以来大臣没有背着君主私自结盟的,我揣度已经很深透了。”[8]贺拔岳于是向北联合费也头,东引纥豆陵伊利,向西统帅侯莫陈悦、河州刺史梁景叡以及少数民族酋长结盟立誓,约定共同在平凉会师,移兵东下讨伐高欢。贺拔岳害怕自己有专权的嫌疑,派冯景之禀告魏孝武帝,魏孝武帝非常高兴。冯景之升任抚军将军光禄大夫,又升任镇西将军,加金章紫绶永熙三年(543年),宇文泰平定了侯莫陈悦,任命冯景之出任都督、略阳郡太守[9]。魏孝武帝西迁关中,宇文泰前往函谷关迎接魏孝武帝,冯景之兼任行台左丞,在原州留守,不久加散骑常侍西魏文帝登基,冯景之出任使持节、都督、卫将军、瀛州刺史,因为东道阻隔无法上任,以本官代理泾州刺史。冯景之升任骠骑大将军,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出使岷州,封高阳县开国公。大统六年(540年),冯景之出任侍中,此时冯景之上奏西魏文帝,想要后世子孙便于识别、避讳名字,西魏文帝敕令在景字后加之字。大统十年(544年),冯景之以本官兼任度支尚书。大统十年三月六日(544年4月13日),冯景之在长安城内永贵里因病去世,虚岁六十七,西魏文帝诏令赠予使持节、侍中、司空公、都督瀛沧幽安平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瀛州刺史、高阳县开国公,同年龙集甲子四月乙卯朔十八日壬申(544年5月25日)葬于南乡,太常考订谥号为昭顺[10][11][1]

Remove ads

家庭

曾祖

  • 冯卓烈,北魏鲁郡太守[1]

祖父

  • 冯时,北魏鲁郡太守[1]

父亲

  • 冯桀,北魏光州安东府司马、陵江将军、扶舆县县令[1]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