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冯骥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斋号心居,画室名醒夜轩,天津人,祖籍浙江慈溪,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作家、画家[1]。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珍珠鳥》被南一書局選為《國民小學國語》六年級上學期第四課課文。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东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务院参事等职。

生平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42年3月25日(农历二月初九)出生於天津,在天津生活到1982年左右。1960年馮中學畢業後在一間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1974年轉至天津工藝美術工人業餘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於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文學創作,1977年與李定興出版歷史小說《義和拳》。隨後,主要圍繞「文革」題材寫了《雕花煙斗》、《鋪花的歧路》、《啊!》、《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一百个人的十年》等,成為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之一。
八十年代起成為中国作家协会會員,並且擔任《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因目睹天津市急促發展,大量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及文化消失,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致力於保護天津原有文化。
廿一世紀初,馮保護天津文化的工作擴展到了其它地區包括村莊,這項工作大部分的經費來自他自己的收入以及從出售個人畫作中甚至房屋得來的資金。 2003年,馮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這導致了2005年12月由中國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9年馮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存錄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獲得的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幾十萬張圖片資料,幾千小時的錄音資料和上千小時的影像資料。
2018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他「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2]。
Remove ads
作品年表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