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妖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妖怪, 也称为鬼怪,神魔或簡單地稱為妖,指植物、动物和非生物变而成的精怪[1][2][3],也指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算种集合名詞。[4][5][6][7][8][9]是汉字词语妖和怪两个字的总和统称,[10][11][12]且妖怪词义字义本身带有贬义。[13][14]其本身也是灾祸代名词,有幸灾作孽特点。[15]
![]() |

Remove ads
历史
最早在《汉书》里出现“妖怪”一词,里面用妖怪词语称呼诡异和难以理解的事物。在日本大概明治时代至昭和初期左右,妖怪词语在日本开始被广泛应用。之前於日本更常用“物怪”、“妖异”之类的词语指类似的事物。並且通常把除了神和一般灵魂的奇怪超自然事物称呼妖怪。[16]在日本,则是在8世纪左右,《日本书纪》里出现妖怪一词,妖怪词语本身有指引发怪异现象以及神秘事物的含义。[17]因为妖和妖怪字词本身带贬义,(如“妖女”“妖里妖气”)[18]包括孔子的時代,用「妖怪」形容事物也帶有貶義。「子不語怪力亂神」本身即反对妖怪。[19]通常把作恶、害人和不好的讲妖怪,[20][21]所以大致上说起来,到了明代左右关于妖怪的作品包括小说。大多数皆把妖怪写得很坏,但到明代后期,逐渐有一些人性比较好的妖怪出现,到了清初左右妖开始善恶分明。[22]一方面因为当时不能直接諷刺時弊,就假借它種形象,来借妖借鬼喻人。[23] 不少妖怪会怨恨或嫉妒人类,也有部分会帮助人类。[24] 古人害怕夜晚,也怕棲息於黑暗中的妖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也跟著改變。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人們對鬼怪的心態與平安時代相比,已然大不相同。雖然鬼怪仍令人恐懼,但人們逐漸將恐怖當成一種娛樂,開始享受關於鬼怪的小說、繪畫等作品。[25]
Remove ads
概要
东方文化妖怪有时也叫妖精,有些顯得面目狰狞和举止怪异。有些甚至会伤害人类或带来灾祸。[26]在口語中,「妖」、「精」、「怪」幾個字經常連用,有時候還能相互替換。[27]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把不可思议的事情和特殊自然现象认为是妖怪作祟。通常把不属于神和一般鬼魂的超自然存在称作妖怪,在历史编撰的故事里通常扮演反派角色。[28]妖怪通常有奇怪的外形和习性,有些还会有包括控制天气和天灾,变成人形或其他生物外形,还是改变大小和控制毒等不同特殊能力。[29]部分妖怪会有些超越常人的能力,包括用比人类快的速度跑,和会用诅咒或精通专门武器,以及还有可以给人幸福等各样的能力。[24]关于鬼怪的传说,有民间传说也有古籍记载,本身成为一种文化流传。[30]
一些地区如歐洲語言中没有完全對應於妖怪的词汇,僅有意義相近的詞彙,例如英語的monster(怪物[31][32][33][34])、ghost、spook(鬼)、undead(不死生物[35][32])、devil、evil spirit(恶魔[36][37])、妖精“elf(精灵)、goblin(哥布林)、fairy(小仙子)”[38][27]、demon、fiend、evil ghost(邪靈)。类似于东方龙和西方龙的差异。
不过二创属自由发挥,所以一些作品包括电子游戏、动漫、特摄有时会有“西方妖怪”或“西洋妖怪”一类原创词语代指西方的传说怪物和超自然怪物,虽然原本妖怪主要指东方文化的传说怪物和超自然怪物。
以及一些其他地方的传说怪物中文译名有些也会带“妖”字。
Remove ads
妖怪的學術研究
一部分妖怪来自人们的恐惧,并靠书籍、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流传。[24]妖怪通常存在於人類想像與傳說之中,難以運用科學方法證明其真偽。研究這方面的學問,稱之為妖怪學(类似于恶魔学),包含在民俗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等學科研究裡,雖不屬於獨自發展的學問,亦是一門有系統的學說。
而妖怪传说的记载有志怪小說(列於四庫全書子部、或因政治原因沒有列於四庫全書子部,譬如聊齋志異⋯⋯等。)和口傳文學[39]
然后「妖怪學」是日本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于19世紀末開創的一門學問。[40]且井上圓了在1891年成立“妖怪研究会”,日本因此成为第一个把妖怪当学问研究的国家。并包括井上圓了,还有江马务、柳田国男等人推动,日本从民俗学对妖怪做系统研究整理,其中有包括民族的心理、文化和历史角度。[41]
妖怪的传说记载本身有歷史文獻的價值,在於了解記載古人的心靈,或作為奇幻文學題材,通常是由民俗學者、妖怪學者、人類學者、歷史學者、中文系學者、宗教學者和業餘愛好者所研究。譬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美容與李家愷在2014年共同著作的科普《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和在2017年出版的人類學的著作《臺灣鬼仔古:從民俗看見臺灣人的冥界想像》。[42]
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不同,有形形色色的妖怪從人類的生活之中誕生。我們人类所使用的「妖怪」這個名詞,大致上包含了兩種涵義,一種是屬於文化社會學的範疇,妖怪被認為是一種尚未開化的文化現象,因此妖怪是不存在的,它代表著一切非理性力量的總合。另一種是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待妖怪,從聚落共同體的農業時代開始,妖怪就已經存在先民們的意識裡,作為天候變異、災禍預知、社會秩序以及超自然現象的合理化解釋。有些人認為妖怪是實存的,也有人認為是人們的錯覺或者是幻覺所導致的誤判,許多考古研究和生物研究的成果,證明了某些妖怪,其實是古代的罕見生物或科学的现象,例如鬼火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是鬼魂作祟的現象,但后来被证明是由於人體與動物身體含有磷,屍體腐化時產生磷化氫,當周邊氣溫較高,磷化氫就會於空氣中自燃,產生鬼火現象。但仍有許多未知的妖怪,在科學上以及歷史文獻上仍無法確切地判定其真偽,妖怪可說是致力於民俗學研究的學者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日本受到中國的古代典籍《山海經》、《封神演义》、《西遊記》、《聊齋誌異》的深刻影响,在江戶時代出版盛行的時期,陸續編撰記載著奇聞異事的圖文事典,例如《和漢三才圖繪》等,加上浮世繪的流行,許多知名畫家紛紛投入妖怪繪卷的製作,如鳥山石燕、歌川國芳、月岡芳年、河鍋曉齋、葛飾北齋等人,奠定了日本傳統妖怪的造型基礎。而中國礙於儒家思想的箝制,對於怪力亂神之事敬而遠之,除了上述經典作品的插圖本之外,對於妖怪故事的傳承,大多僅以筆記小說的形式留存,除了文學上的研究之外,並未獨立出來成為單一的民俗研究系統,殊為可惜,近來因奇幻小說逐漸躍升為大眾文學的主流,因而中國的妖怪、鬼狐、民間傳說的研究,必然也會跟著受到重視,其結果指日可待。
在日本,妖怪文化本身影响许多人,大部分怪谈传闻,常牵扯到些日本文化。以及和日常生活有很多关系,也因此有不少领域包括动漫、电影、游戏以妖怪为题材而创作。通常人对未知事物会包邮一定的恐惧感。[43]
台湾何敬尧亦受到日本妖怪學者柳田國男的民俗學觀念影響,致力於整理歷史文獻,並且學習柳田國男田野調查的傳統學術方法訪查台灣各地。其研究初步將「妖怪」一詞分為「妖、鬼、神、怪」四種類型[44]
隨著現代都市文明的發展,妖怪以都市傳說的形態延續其生命力,例如廁所裡的花子、裂口女、人面犬等許多新的妖怪應運而生。
而都市传说方面,比如中国都市传说,因为其研究基本资料的匮乏使这一工作更难进行。原因包括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巨大、人口流动频繁等复杂因素。不过,仔细比较一些故事要素的变化与保留,还是能够推断其中演变的过程,对于判断传说的源头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法。 [45]
大眾文化中的妖怪
在作品创作中,鬼怪的行为方式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有完整的系统。创作者会套用一些模式,并且创作者会寻找设计这些模式的用意。[46]在设计鬼怪肆虐剧情的同时,也会相应设计些制服鬼怪的一些常规办法,如让鬼怪有一些弱点 ,还是有相应的应对手段战胜鬼怪 。[47]人战胜妖怪的方式,通常是人经过修行学会咒语和仪式,或借助神佛之力对抗妖怪;或是了解妖怪的弱点,来找到方法对抗妖怪。[48]鬼怪形象在出现在文学作品、戏剧戏曲舞台和电影等作品上,让鬼怪形象为观众或读者熟知,包括改编如《西游记》、《白蛇传》这类作品中的形象。 [49]
如日本的妖怪文化,早期受中国影响较大。后来透过众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努力,由此影响产生不少文学、绘画、漫画、影视等作品。[50]如在1960年代左右,日本就制作过不少妖怪的特摄电影,其中包括大映制作过《妖怪百物语》、《妖怪大战争》、《东海道妖怪之路》。[51]
在舊有的作品裡,妖怪往往是不被人類或神仙所容的存在,不論好壞一律視為仇人趕盡殺絕(像是「照妖鏡」、「斬妖除魔」等等)。因此,妖怪和人或神仙之間常有暴力衝突,不過也有表現出包容心的(例如《倩女幽魂》就是以愛情來解除恩怨的)。
在現代的作品,尤其於漫畫和電玩,妖怪的致命、恐怖形象有所改變甚至一掃而空,雖仍有部分作品描寫兇殘妖怪和人妖敵對的情節,但有一定數量的作品以人情、奇幻的風格描寫妖怪,甚至是喜劇、熱血、偶像等的手法。
后來台灣妖怪文化亦興盛,拍了許多電影,諸如:《紅衣小女孩》、《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人面魚)、《 粽邪 》(送肉粽)⋯⋯等,台灣外交部新南向運動也在2018年介紹台灣妖怪文化時介紹了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北地異)《唯妖論》和《妖怪台灣》兩本台灣妖怪專著[5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延伸阅读
參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