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中山公园内,是厦门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石刻群所在魁星山为兴泉永道署后花园,四周原为丘陵,经历代平整今已平坦。石刻分布在魁星石周围的岩壁上,计有清咸丰至宣统年及民国时期题刻共11幅。岩体上建有凉亭[2]。
历史
魁星山横列原厦门城北门外,地势西高东低。东南1300米为万石岩、太平岩等群山,西南1400米为鹭江[2]。
原先魁星山一带河网众多,流经此地的河流有魁星河、柳树河、岳前河等[3]。岳前河附近有荷庵,曾是厦门“四大名庵”之一。现河多已填,三条河流及荷庵均位于今天中山公园一带[4]。
兴泉永道为清政府管辖福建的地方派出机构,原驻于泉州府。雍正五年,闽浙总督刘世明奏准道署迁至厦门[4]。道署位于厦门城北门外魁星石(即魁星山)下。署地块由购贡生黄锺房屋地块而得。今中山公园西半园及原图书馆大院均位于原道署内。
道署落成时,魁星山并未囊括于道署之内。 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天,一场暴雨将道署左后侧的围墙冲垮,时任道台周凯因天气未外出办公,故来到现场勘察,发现居于道署附近的魁星山[5]。周凯登上山顶眺望远景,并写下《侨园记》[6]:
《玉篇》曰:㝯通作僑,亦作喬,假也、寄也、寓也。六朝有僑置郡縣,非其地而假以名之也。福建興、泉、永道署在廈島。署左有山,曰「魁星山」,非署地也。道光辛卯之夏,久雨,垣傾,舉步可登,乃與賓從遊焉。山不甚高,而可遠眺。陽臺、洪濟諸山在其東,麒麟、芙蓉、鳳凰、雙龍諸山在其西。南則鴻山、南太武,北則小文圃、天馬、美人。或近在島上,或隔遠水。四圍環拱,蒼翠可挹。面嘉禾海,一碧際空,俯若可飲。山多怪石,可騎、可坐。東南有池,廣畝許,可魚。餘甚樂之。戲度其地,以為園。謂勝島上榕林快圍也。擬置亭山頂,曰“觀海亭”。為軒山平處,曰“向日軒”。傍竹為榭,曰“幽篁曲榭”。臨池為堂三間,曰“延青伋白之堂”。山有石,高聳奇丑,俗呼魁星石。以軒對之,曰“對石軒”。又有石稍平,民登此呼冤,題曰“肺石”。而未得園名。問老役:山可買諸?役曰:山,官山也。下有彭、池、陳三姓塋,遂為三姓山。前官廣西李大人購之,千金不得。余笑曰:山不可得而園,山豈能禁人遊乎?吾之於山寓於目而得之於心者,蓋自有在。初不系乎亭軒堂榭之設也。夫亭軒堂榭,亦假也。世之為園亭以自娛者,經營粗就而園已屬他人。況官如傳舍然,假令購是山而設焉,其可樂者在亭軒堂榭乎?抑在山乎?且吾之所樂,並不在是山也。亦視心之所寄何如耳。心有可樂則樂之。偶遊焉,而意中若宜有亭軒堂榭之設,或不宜其設而以意更置之,則山與我更無窮也。假焉、寄焉、遇焉而已。是山雖不為吾有,而意中之園未始不為吾有也。因名之曰“僑園”,且為之記,以貽後之人。
周凯最终并未建园,是由于山中有彭、池、陈三姓的茔墓,前任道尹花重金亦不能买下山头。最终作罢,写下侨园记。厦门文史学家李启宇评价此文“体现出来的性灵之通达、志趣之脱俗、精神之清飏,足以使人顿悟人生。”[5]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占领厦门。道署在战争中焚毁。魁星山日渐荒废。
Remove ads
同治十年(1871年),时任道尹潘骏章写下题刻(下文第2处),文中“曾公”即指曾宪德。时值曾宪德被朝廷免职,“开缺送部引见”[7]。后太平军李世贤威胁厦门,左宗棠任闽浙总督,要求曾宪德重新上任督办此事。曾宪德设计除掉与李世贤勾结的外国人柏威林。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要求对兴泉永道一职“于通省道员内拣员调补“,左宗棠推荐曾宪德,称他“年壮才明,安详干练,治匪辑盗,动合机宜。其于中外交涉事件,尤能措置允协。”[8]。
同治六年(1867年)曾宪德在魁星山留下石刻“三巡鹭江”,即指三次任职道台,化解免职与太平军危机。在此之后,至少有七任兴泉永道道尹在此题字[9]。
内容
11处石刻按落款时间先后排序,其中清石刻共8处,民国时期石刻共3处。
Remove ads
延伸

与中山公园相邻的公园南路3号大院,即为原兴泉永道署署址。大院内存有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共658字。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入侵厦门后焚毁兴泉永道署。战后,英国选在此地建造领事馆。直至1863年英国归还道署,时任道尹曾宪德主持重建道署,立碑记述这一过程。

据摩崖石刻群不到100米处,位于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总馆后方石墙内嵌有“曾儒璋诗刻”[10]:71。石刻原有描红,今描红已不清晰,现暂未列入任何等级的文物保护名录中。
石刻系清乾隆甲辰年(1787年)曾儒璋行楷直题的二首七律诗。字幅高月1.00米,宽月1.10米。因岩石受到破坏,石刻的右上角残缺,第一首诗共缺20多个字[10]:71。道光《厦门志》中记有全诗(“ ”内为石刻缺失的字,划下划线为部分缺失仍可辨别的字):
“ | 堂偏小筑静依岩,六一文窗映碧巉[註 3]。蝉带琴声移别桁,蝶翻舞影上凉衫。闲探墨妙神俱静,坐倚云根意隔凡。石壁留箴还自儆,当官行止莫贪馋。 | ” |
—— 周凯等,《厦门志》 |
第二首保存完整[10]:71:
“ | 嫩岚浮碧接晴虚,寂历庭轩俗虑疏。书结古欢怜脉望,月含明水试方诸。临风兰气清无敌,带雨篁阴画不如。夏日正长公事少,未妨吟宴集簪裾。 | ” |
现状
道署官阁今已不存,仅剩魁星山主体及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尚存。
1927年,厦门中山公园开始建设,建成后曾被誉为“华南第一园”[9]。南半园中存有咖啡室,位于琵琶洲之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山公园南半园大部分的建筑被毁。1983年公园开始修复,在魁星山脚下原琵琶洲位置,建起了冰厅、茶座、曲桥,取名为“逸趣园”,即今石刻群所在地[9]。
2017年1月4日,建园90周年的中山公园迎来大修。改造过程中将调整魁星山东部的植物种植和建筑空间布局,使摩崖石刻露出曾被遮挡的一面[15]。
保护范围

北、东至影剧院围墙,南至中山公园围墙,西至魁星山边[1]。
外部链接
- 魁星山摩崖石刻群-思明文物网http://www.xmsmlib.net/smwww/sksjsk/mysk/201811/t20181104_641266.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