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晉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魏晉音系,廣義指魏晉南北朝音系(公元220至589年),前後橫跨近四百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紛擾時代。這時期亂事頻仍,百姓居無定所,加上朝代更迭,不同統治者必有不同政治上的語言操作,也因此造成語言上的變遷與流動。
漢語史之語音分期大抵可分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現代音五期。上古音以先秦兩漢為主,中古音以隋唐宋為主。故魏晉南北朝時期處於上古音、中古音之間,雖有學者將南北朝劃進中古音,然而南北朝的音韻現象仍與隋唐不同,這一時期的音系,上承兩漢、下啟隋唐,可謂語音史上過渡時期。若能愈了解,則愈能清楚《切韻》音系的脈絡,亦愈能推敲先秦兩漢的韻部分合,故此時期的語音研究有其必要。[1][2]
研究材料
《顏氏家訓.音辭篇》提到一些相關的音韻現象,如:「南人以石為射」(神禪不分)、「謂郢州為永州」(喻三喻四不分)等。[3] 而韻母方面,最好的著眼點在詩韻,由於魏晉詩人之作有韻腳之存在,藉由詩韻的整理,便能理解魏晉的語言發展,相關的著作有林炯陽《魏晉詩韻考》、王力《南北朝詩人用韻考》。[1][2]
聲母
根據王力的擬音,魏晉南北朝時代共有三十三個聲母,如下表:[3]
魏晉南北朝聲母的數目和先秦相同,不過音值稍有改變:
- 照穿神三母的發音方式由塞音轉為塞擦音。
- 喻四的音值由邊音[ʎ]轉為半元音[j]。
Remove ads
韻母
王力認為魏晉南北朝時代共有四十二個韻部,下表是王力擬音。[3]
從漢代到南北朝,韻部有分、有合、有轉移。總的來說,已經接近《切韻》音系。王力認為《切韻》代表的語音系統可以大致說是南北朝的語音系統。例如支脂之分立,就是南北朝的韻部。
韻部分合轉移的情況如下:
- 支脂之微四部範圍變動,支之兩部僅存三等字,微部三等舌齒音字轉入脂部,微部相對應的物文兩部變化類似。
- 職部分化為職德兩部,相對應的蒸部也分化為蒸登兩部。
- 錫鐸兩部範圍擴大,一部分藥部字轉入這兩部。
- 魚部分化為魚模兩部。
- 屋覺兩部三等對調,相對應的東冬兩部亦同。
- 職德錫鐸屋覺六部長入聲字變為去聲,由入聲韻轉為陰聲韻,分別轉入之灰支魚模宵幽各部。
- 新增多個新興的韻部,如:灰沒魂、祭薛仙、業嚴、葉鹽等部。
聲調
魏晉南北朝的聲調和《切韻》的聲調一致,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清儒段玉裁認為,上古有平上聲而無去聲;而到了魏晉,上入聲多轉為去聲,平聲多轉為仄聲。王力認為,段氏的觀察大致正確,魏晉陰聲韻的去聲字,多由長入字轉來,少數由平上聲轉來,陽聲韻的去聲字則由平上聲轉來。[3]
參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