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性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性震(1638年—1702年),字元起,號靜庵[註 1],生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漳浦湖西人。清廷官員,仕清後向福建總督姚啟聖進獻有「平臺十策」之稱的《平海條陳十便》,獲譽為「平臺策士」。後歷任整饬整理霸昌道、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湖廣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以及特晉太常寺正卿前诰授通奉大夫,軍功加至正一品。當官時為重振故里在湖西聚集族人並籌建詒安堡,2001年被列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
黃性震,字元起,號靜庵。他12歲時父母雙亡,其從父黃子完見他性格豪放不拘,覺得他很獨特,便讓他讀經籍文章、時政要務,他更是一目數行。後來時值明清動盪之際,黃氏宗族多亡於戰亂,黃性震也屢受其害,幸得存活,他自信「爲天所生,必有所用之也」[註 2],有時他也自嘆不得志,期望能如唐代策士馬周為人賞識[註 3][2]。
黃性震早年當過道士,且在臺灣投效鄭氏王朝[註 4],並受任為百戶。他在鄭氏帳下對「閩安要衝、澎臺形勢」及港口水道、戰局變化多有熟稔[註 5],卻未獲重用,遂在福建總督姚啟聖赴漳州籌謀海防時前去謁見,並以攻心之計進獻「平臺十策」之稱的《平海條陳十便》,獲得姚啟聖賞識[註 6],也受任為千戶[2]。
在姚啟聖帳下,黃性震時常與姚對談機密,包括「練兵遣將、用間用奇,剿撫機宜」,後來清軍在龍虎山勝於鄭軍,攻入長泰縣,佔領江東橋、小港洲、水晶坪等地,黃性震把握時機在漳州開設「修來館」招降鄭氏王朝的文武官員[註 7],一時之間有五鎮大將廖琠、黃靖、金福、賴祖、廖興、副總兵何遜等人,各帶全鎮文武官三百七十四員,鄭軍一萬二千一百二十四名投降,並且公布鄭氏官員何人何時來降,造成鄭氏王朝人心惶惶,清軍進而攻下19座營寨,還有海澄、廈門及金門,使延平王鄭經退守臺灣,不久後身亡[註 8][2]。
鄭經死後,清軍於澎湖海戰擊敗鄭軍,鄭經之子鄭克塽剃髮降清,清軍一度想殺盡鄭氏王朝,並將其子女資財犒賞軍隊,黃性震向姚啟聖力陳不可如此行事,才頒布禁令,保全數十萬人性命[註 9][2],並為穩定局勢呈上《平海善後八款》,經姚啟聖上奏朝廷,予以採納[3]。
臺灣戰事結束後,姚啟聖上報黃性震的功績,使他受命為同知。後來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左右,他升任候補僉事道,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授直隸霸昌道[註 10]。霸昌道任內,黃性震遣人打入響馬賊內部,查清組織後再行抓捕,且對旗丁奪人妻女,也不寬貸,還有在鄉里設立義學、義塚[註 11]。當康熙帝尋訪至密雲時,給予其褒獎並御賜蟒袍等物[註 12][2]。
任廣西按察使期間,他整治獄政、平反冤獄,而且查緝流民首領崔玉枝案,發現眾多良民被裹挾脅迫,上書廣東總督吳興祚斬首匪首,並釋放無辜牽連之人,因此黃被譽為如舊時于定國、張釋之一流[註 13]。並且,他考慮到粤西南寧、太平、慶遠、思恩四府,土司雜處、多有瘴癘,派任至粵西四府官員多有不易,甚至病亡,所以建請從吏部詮選,改由總督擇地方聞人達士充任,如同臺灣為官者,亦由總督揀選賢能且三年即可升轉[2]。
任湖廣布政使期間,他著手處理民間疾苦、改革官場腐敗、修建書院,以及挖掘支流整頓河道,解決長沙水患。並且,他在任內推動裁兵,引發夏逢龍起事,佔據武昌,攻陷四府,朝廷上一度擔心湖南有失欲派兵馳援,康熙帝則處之泰然,還說「湖南有黃性震在,彼能佐平數十年海氛,何愁么麼跳梁輩!且襄陽有總兵蔡元,二人必能了之」。面對湖南動亂黃性震與總兵蔡元攜手用兵遣將,而且依據黃之策略「用兵如治亂絲,緩之則其緒自清,急則棼矣」,鎮守要地、安撫民心並等待敵軍自亂陣腳,不久後兩人據此策平定動亂[註 14][2]。
黃性震在平定夏逢龍起事後,因患嘔血症乞休,於家中休養七年,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在暢春園召見他,並命其總理永定河河務,負責錢糧及工料。治河時,他除了祭禱河神、實地督察以外,還命人沿河道每個五里便設置一旗一炮,旗上寫明督工姓名,專人專責,有急情時便放炮回報,而且將建築物料置於河邊,免去搬運的繁瑣,用時約四月就完成了河流疏浚与堤坝修筑两项工程,南北两岸修建了长达一百八十余里的防洪堤,清理河道一百四十余里。康熙帝視察永定河時,一日五次召見黃,深厚慰問。黃性震主持的治河工程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結束後,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才再次大規模治理永定河,而黃則在工程後不久任太常寺正卿,後於65歲逝世[註 15][2]。
重振故里
黃性震有感於族人原是於福建漳浦湖西聚族而居,後因戰亂亡故或離散,遂抱有「倘得一命之榮,施及三黨,是余願也」的想法,當他為官時便籌蓋土堡,召集族人團聚,並設置大小宗廟、義田及廟學[2]。
黃性震所建之土堡後來稱「詒安堡」,建於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4],「詒安」二字據傳寓意「一言安台」[5],或有說「言台之安」[6]。2001年被列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據清康熙《漳州府志》記載「湖西城在縣東四十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布政使黄性震建其城,一如趙家城之制」,詒安堡設有4個城門,正門南門稱「詒安」,東門稱「迎曦」,西門稱「毓秀」,北門稱「承慶」。東、南、西三門的城樓仿船形,北門沒有建城樓,長期封死且曾經倒塌。南門至西門開鑿有寬10公尺的護城河。城牆為三合土修築,周長1200公尺,高6.7公尺,厚2.2公尺,全部用巨大條石砌築而成,平面呈鎖形[7]。詒安堡內的黃姓宗祠佈置了「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筑堡立宗敦睦骏马腾,置业义学招贤总吉昌」等對聯,以紀念黃性震一生的功業與對家鄉的付出[5]。
詒安堡黄姓族人在清代有不少人渡海赴臺灣,並在當地黃姓形成了「湖西長橋派」[2]。
評價
漳浦「藍氏三傑」之一的藍鼎元於《鹿洲初集》為黃性震作「黃太常傳」並評其為「運籌決策,績在封疆。敷政宜民,聲施金石,至其宗族鄉黨之間,仁深義篤,直與范氏希文頡頏,千古豈馬周僅購佳宅所敢望哉」[2]。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