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海

西太平洋的一个陆缘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海map
Remove ads

35°0′N 123°0′E

事实速览 黃海(朝鲜西海), 位置 ...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黄海朝鮮半島基于地理位置有时会称为西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黄海在地理学上亦可被视为东海西北部的延伸部分[1]

名称

黄海是全球四座以颜色命名的海洋之一(另三处为黑海红海白海),其名称源于黄河等汇入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所呈现的浑黄色调。由于历史上黄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时间注入黄海(入海口在中国江苏省滨海,即今天的废黄河口;1855年咸豐黃河大改道,重新注入渤海),使得河水中携带的泥沙将黄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黄色[2]

朝鲜半岛韓國因其位於朝鮮半島西側也稱為「西海」(朝鮮語:서해西海 Seohae),但使用黃海(朝鮮語:황해黃海 Hwanghae)的情況也較多;朝鮮則在大部分情況下稱呼「朝鮮西海」(朝鮮語:조선서해朝鮮西海 Josŏnsŏhae);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Yellow Sea)。

地理

根据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划定,黄海与日本海之间的分界线起自全罗南道海南半岛南端,延伸至济州岛;其与东海的分界则西起济州岛西侧,东至长江口北岸启东角[3]。黄海的西北部通过渤海海峡渤海相连,东部由济州海峡朝鲜海峡相通。

地质与范围

黄海从胶东半岛成山角到朝鲜的长山串之间海面最窄,习惯上以此连线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两部分,北黄海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南黄海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黄海北部、东部沉积物为粗、细粒兼有,黄海南部东西两侧为细沙和粗粉沙,中间为粘土质软泥。[4]

黄海(不含渤海)南北纵距约960公里,东西横跨约700公里,海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水体体积约1.7万立方公里[5]。该海域平均水深仅44米,最深处达152米,是末次冰期后(约一万年前)海平面上升120米淹没大陆架形成的浅海,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趋势[6]。海底与沿岸主要沉积着经由淮河渤海辽河黄河海河)和朝鲜湾鸭绿江大同江汉江)输入的泥沙,这些沉积物与沙尘暴共同造就了海域名称所指的浑黄水色[7]。每年从黄河等河流携带的巨量泥沙持续注入,使海水始终呈现独特的金黄色调[8]

黄海内的岛屿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东侧、胶东半岛东侧和朝鲜半岛西侧边缘。朝鲜半岛所处的东北亚一隅,其三面环海的部分被朝鲜半岛居民分别命名为东海、南海与西海(即国际通称的黄海)。该海域主要岛屿包括獐子岛石城列岛、外长山列岛薪岛安眠岛白翎岛椵岛大阜岛德积岛可居岛江华岛蝟岛黑山岛红岛济州岛珍岛舞衣岛始岛实尾岛信岛莞岛永宗岛格列飞列岛楸子群岛延坪岛[9],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韩国分别控制。

黄海沿岸自5000余年前就有人类文明活动,人口密度极高,达到约每平方公里250人[10]。黄海海域主要沿海城市有中国连云港盐城日照青岛烟台威海大连丹东、朝鲜的新义州南浦、韩国的仁川等。属黄海的海湾西朝鲜湾、江华湾、群山湾、海州湾胶州湾、荣成湾等。濒临黄海的主要行政区有中国辽宁山东江苏三省,朝鲜新义州特别行政区平安北道平安南道黄海南道开城工业地区韩国京畿道仁川广域市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濟州特別自治道

气候与水文

黄海海域冬季寒冷干燥,受强劲北风主导的季风从11月下旬持续至次年3月[11]夏季湿润温暖,6月至10月间可受台风影响[12],气温介于10至28°C之间。年均降水量从北部的约500毫米递增至南部的1000毫米,上升冷流海域常年多[13]

黄海海域拥有源自黑潮的暖性气旋式洋流,该洋流在日本西部海域分流后以低于0.8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注入黄海。而临近海岸区域则以南向沿岸流为主导,这种现象在冬季季风期尤为显著[14]

冬季北黄海水温可接近冰点,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会形成浮冰区与连片冰原,对航运渔业造成阻碍。此时水体温度和盐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均匀。南黄海水温则相对较高,维持在6-8°C,航运与捕鱼条件俱佳[15]

春夏季,黄海表层水体因太阳辐射和河流淡水注入而增温淡化,深层水体则保持低温高盐特性。这股深层水团缓慢南移并呈现停滞状态,其周边海域成为底栖经济鱼类的重要渔场。夏季水温介于22-28°C之间,平均盐度北部约30‰,向南递增至33-34‰,河口三角洲附近可降至26‰或更低。西南季风期(6-8月)的强降水与径流注入使表层盐度进一步降低。水体透明度从北部的约10米向南逐步提升至45米[16]

黄海潮汐属半日潮性质,即每日出现两次涨落[17]。中国沿岸潮差介于0.9至3米之间,而朝鲜半岛沿岸潮汐更为显著,通常达4至8米,春季大潮期间达到极值。整个潮波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海域中部潮流速度普遍低于1.6公里/小时,近岸区域可增至5.6公里/小时以上[18]。其中鸣梁海峡的潮流速度最为迅猛,可达20公里/小时[19]。受潮汐作用影响,韩国珍岛茅岛之间每年五月初及六月中旬会出现长约2.9公里、宽10-40米的临时陆桥,持续时间约一小时[20]

Remove ads

生物

黄海海域富含海藻(以海带为主)、头足纲甲壳类贝类等生物资源,夏季大量繁殖的蓝绿藻更强化了水色特征[21]。以1979年为例,仅中国境内海域的海藻产量就达150万吨[22]。这些动植物资源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彰显出该海域的高生产力特性,由此孕育了丰富的鱼类种群和高渔获量[23]。近年科学家在黄海相继发现了多种新型虾虎鱼物种[24]

候鸟

黄海南部及朝鲜半岛西海岸全线分布着宽达10公里的潮间带泥滩,总面积达2850平方公里,由4-10米高的潮差维系。这些泥滩由高生产力的沉积物构成,孕育着丰富的底栖动物群,对迁徙性水鸟和岸禽具有重要生态意义[25]

调查显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北迁路线最重要的停歇地[26]。北迁期间经此的候鸟至少达200万只,南迁时数量约为其半[27]。仅新万金滩涂一地,每年就有约30万只候鸟过境。但韩国于1991至2006年间在此修筑堤坝,严重破坏生态,导致该区域逐渐陆化[28]。1950年代至2002年,中朝韩三国的潮间带已有65%被围垦[29],这增加了这一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不确定性[30]

大型海洋生物

历史上,黄海与渤海曾是多种大型鲸类重要的度夏与越冬地。该海域曾存在独特的长须鲸灰鲸[31]定居群体[32],可能还常年栖息着北大西洋露脊鲸[33]座头鲸[34]大连启东都曾观测到多头个体[35][36][37]),另有拜氏喙鲸等众多洄游物种[38]。甚至连蓝鲸日本海狮儒艮[39]棱皮龟也曾在此繁殖或洄游[40]

黄海海域的海洋哺乳动物海龟及大型鱼类在近代持续减少,除环境污染外,狩猎活动亦是主要致危因素[41]日本工业捕鲸[42]前苏联日本支持下进行的非法大规模捕猎[43]是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的关键原因。现今栖息于黄海的物种包括斑海豹,以及小须鲸虎鲸[44]伪虎鲸江豚鲸类,但所有残存物种规模可能已十分有限[45]

经济

渔业

黄海沿岸各国渔船在此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已有数世纪历史,海底栖息的商业鱼类约200种,尤以鲷科鱼类石首鱼梭鳀对虾带鱼竹荚鱼乌贼马面鲀太平洋鲱鲐鱼比目鱼海蜇[46]最为丰富[47]

近年来,随着军事与政治实力的变化,中国朝鲜韩国的捕捞强度持续增长[48][49]日本则呈下降趋势。然而所有鱼种均遭受过度捕捞,虽然总渔获量仍在上升,但多数物种的种群规模持续萎缩[50]。有鉴于此,各国都已经针对渔区生态保护设计了禁渔期等措施[51]

航运

航运是黄海另一项传统经济活动,主要中国港口包括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秦皇岛港渤海铁路轮渡系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之间构建了快捷通道[52]。韩国境内重要港口有仁川港群山港木浦港,朝鲜则有平壤外港南浦港

另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