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方黃鶺鴒

燕科鹡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方黃鶺鴒
Remove ads

黄鹡鸰(台湾作東黃鶺鴒學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為鶺鴒科鶺鴒屬鳥類,夏季分布於東北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沿海地區,冬季則在東南亞一帶度冬,途經朝鮮半島中國東半部等地。東方黃鶺鴒原被視為西方黃鶺鴒的一部分,統稱為黃鶺鴒,如今這個中文名稱通常專指本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羅斯楚科奇半島[2]

事实速览 東方黃鶺鴒,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分類

東方黃鶺鴒於1789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其修訂和擴展的卡爾·林奈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版中正式描述。牠被歸入鶺鴒屬Motacilla,並創造了二名法Motacilla tschutschensis[3][4] 種小名tschutschensis取自模式產地——俄羅斯東部的楚科奇半島[5] 格梅林基於約翰·萊瑟姆於1783年和托馬斯·彭南特於1785年描述的「楚科奇鶺鴒」進行描述。[6][7] 彭南特在描述中寫道:「捕自楚科奇海岸,位於66度北緯的白令海峽」。這幾乎可以肯定是1778年詹姆斯·庫克進行的第三次太平洋航行中捕獲的鳥。陪同庫克的博物學家威廉·韋德·埃利斯繪製了標本的畫像,並在標註中寫道:「捕自66度緯度」。埃利斯的畫作現收藏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8][9]

目前認可的四個亞種包括:[10]

  • M. t. plexa泰耶班斯,1914年) – 俄羅斯中北部西伯利亞
  • M. t. tschutschensis格梅林,1789年) – 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北部蒙古、東哈薩克及中國西北部至東北西伯利亞和北美洲西北部
  • M. t. macronyx施特雷澤曼,1920年) – 俄羅斯中南部西伯利亞、蒙古東北部及中國東北部
  • M. t. taivana斯文侯,1863年) – 俄羅斯東南部西伯利亞至庫頁島,及日本北部的北海道

古北界中承認三種黃鶺鴒:東方黃鶺鴒、西方黃鶺鴒Motacilla flava)及黃頭鶺鴒Motacilla citreola)。使用線粒體DNA序列進行的系統發生分析結果與使用核序列時獲得的結果相衝突。核基因數據的拓撲結構更符合傳統的表型分類學。[11][12] 西方與東方黃鶺鴒之間的核基因差異很小,一些鳥類學家選擇不將其區分,將東方黃鶺鴒作為M. flava的亞種。[13]

Remove ads

亚种

  • M. t. plexa:分布于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冬季分布不完全清楚,但在亚洲东南部越冬,西部可能至印度。
  • M. t. tschutschensis:分布于在西伯利亚东部向南至外贝加尔西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北部、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北部以及北美的极西北部繁殖;越冬于中国东南部(可能在台湾)、菲律宾和亚洲东南部,从缅甸向东至印度支那和向南至印度尼西亚。
  • M. t. taivana: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至鄂霍次克海和日本北部;越冬地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 M. t. macronyx:分布于乌苏里兰至蒙古东北部和满洲中部;越冬亚洲南部和中国东南部。[14]

描述

黄鹡鸰体重约18.5克,翼长约78.8毫米,嘴峰长约15.9毫米,喙宽度约3.4毫米,喙厚度约3.4毫米,跗蹠长约24.3毫米,尾长约66.5毫米。黄鹡鸰是候鸟,其栖息在开放的草原环境中,食性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来源是陆生无脊椎动物。[15]

這是一種纖細的鳥類,體長15-16厘米,具有鶺鴒屬特徵的長尾巴,不斷搖動。繁殖期的成年雄鳥背部呈橄欖色,腹部為黃色。在其他羽毛形態中,黃色可能被白色稀釋。繁殖期雄鳥的頭部顏色和圖案隨亞種不同而有所變化。

其叫聲為高亢的jeet[16]

分布與棲地

該物種主要繁殖於古北界東部,在北美洲阿拉斯加也有分布。種群會遷徙至南亞及澳洲。遷徙期間,在冬季棲地附近會出現迷鳥。例如,在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這種鳥類的遷徙群——似乎是來自白令海的黃鶺鴒,並包括許多成年雄鳥——經常被看到,而在北部的馬里亞納群島,則偶爾會遇見迷鳥,通常為雌鳥或未成熟個體。[16][17]

行為

這種食蟲性鳥類棲息於接近水源的開闊地區,如濕草地。牠們在草叢中築巢,每窩產下4至8顆帶斑點的蛋。

東方黃鶺鴒的刺胞動物寄生蟲Apororhynchus paulonucleatus曾在其大腸和泄殖腔中被發現。[18]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