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45年新四军编制序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45年新四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45年夏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取消了新四军的建制,但新四军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军委才正式将新四军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5年夏,其下属已经包括苏浙军区、苏中军区、第二师兼淮南军区、第三师兼苏北军区、第四师兼淮北军区、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七师兼皖江军区。总兵力为268,581人[1]。
背景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发起了包括车桥战役、苏中1944年夏季攻势、苏中1944年秋季攻势等一系列战役,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新四军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新四军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Remove ads
军部
代理军长陈毅,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
- 特务团:团长张宜友
苏浙军区

1944年1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苏中、淮南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1945年1月13日,组建苏浙军区。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县温塘村正式成立,统一整编苏浙皖边区的新四军部队。4月,叶飞又率部南下编入苏浙军区。此时,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 特务团
- 苏浙公学:政治处主任王绍东
第1旅,旅长张翼翔(兼)
第2旅,1945年7月13日由原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第5纵队张俊升部改编,旅长张俊升(兼),政治委员王仲良、副旅长张景南、参谋长徐学道、政治部主任朱人俊。
- 第1团
- 第2团

苏中军区
1945年3月28日,新四军第1师等部队南下苏浙边区后,中共华中局批准,第1师免兼苏中军区,另组建苏中军区机关。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
- 参谋处
- 作战教育科:科长周蔚昌
- 侦察科:科长刘史明、副科长刘克平
- 通讯科:科长廖昌林、副科长薛元恺
- 管理科:副科长余起
- 供给部:部长周文在、副部长惠廉
- 第52团:团长张宜友、政治委员张英、参谋长胡乾秀、政治处主任梁竹吉
- 特务第3团:政治委员童炎生、参谋长吴森亚、政治处主任朱群
- 民抗:司令员施亚夫、政治委员杨讣为、参谋长戴克林
- 苏中公学:校长管文蔚、副教育长周蔚昌(后)
1945年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反攻的需要,在日军投降前夕,苏中军区组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

1941年6月,苏中区党委和新四军一师派出的部分党政干部,恢复、建立江都、高邮、宝应等县党组织,并于7月成立江高中心县委。1942年3月,成立苏中第一地委,下辖江都、邗东、高邮、宝应4个县委。1943年3月至1944年11月,苏南的丹北中心县委也由苏中第一地委代管。苏中第二地委撤销后,所辖兴化、兴东县委合并为兴化县委,划归第一地委领导。 第1军分区,司令员黄逸峰,政治委员陈时夫。
1941年10月,苏中区党委建立东台中心县委。11月,成立苏中第二地委,下辖东台、兴化、泰东及台北分县委。1944年11月,第二地委撤销,其所辖东台、台北和兴东、兴化县委分别划归苏中第四地委和第一地委领导。
1940年9月中旬,撤销苏北特委,成立泰兴中心县委,属苏北区党委领导。1941年3月,苏中区党委成立时,成立苏中第三地委,下辖江都、泰县、泰东(同年10月划属东台中心县委)、泰兴、靖江、如西、紫石等县委和黄桥市委。1942年4月,澄锡虞中心县委划属苏中第三地委代管。1944年11月,澄锡虞中心县委下辖党组织与苏常太地区党组织合并组成苏中第六地委。第3军分区,司令员陈玉生,政治委员李干辉,参谋长杜屏。
1940年9月中旬,撤销江北特委,成立如皋中心县委,属苏北区党委领导。11月,如皋中心县委改为南通中心县委。1941年3月,苏中区党委成立时,成立苏中第四地委,下辖南通、如皋、海启、东台4个县委和崇明工委。1942年4月至1944年11月,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党组织曾划属苏中第四地委,并成立苏中第四地委江南工委。第4军分区,司令员卢胜、张震东(后),政治委员姬鹏飞(兼)、卢胜(后)、政治部主任陈同生[3]。[4]
1944年11月,苏中区党委撤销第一地委代管的丹北中心县委,成立第五地委,下辖山南、山北、武进、澄西、扬中、江镇6个县委和铁道工委。1945年6月,第五地委调整下辖组织,为丹阳、镇江、武进、澄西、扬中、镇句6个县委及江镇特区区委。第5军分区,司令员韦永义,政治委员金柯。1945年8月划归苏浙军区建制。
- 特务团
1945年10月,第五地委机关随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北撤苏中,于11月撤销。
1942年初,苏南的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中心县委,因反清乡受挫,率新四军第六师警卫一团三个连的武装,撤退到苏中如(皋)西地区活动,准备寻机过江,重新打开澄锡虞的局面。1942年5月7日包厚昌率领50余人的部队,30余名地方干部下江楠无法立足,被日伪打散,包厚昌带最后剩下的一个管理排长、两个侦察员化装成农民再次北撤。澄锡虞中心县委从武装斗争转入秘密斗争,县、区建立特派员,领导和组织群众斗争。中心县委书记钱敏隐蔽在鸿山小学当教员,江阴县特派员焦康寿隐蔽在当地做买卖,沙洲县纯阳区特派员何络隐蔽在家乡当农民。苏州虎邱山附近敌人的“清乡模范区”里,展开了群众工作,在那里建立了一块灰色“两面政权”游击根据地,成为当时澄锡虞斗争的后方。因为它地处苏州城北,称这块地区为“小苏北”。
1944年11月,苏中区党委撤销第三地委代管的澄锡虞中心县委和第四地委的江南(苏常太)工委,成立第六地委,下辖苏常太工委(书记陈刚)和沙洲县委(书记陈仪)、锡东县委(书记李中)、锡北县委(锡澄县委,书记姚家)及江阴、太仓2个特区工委。工委与县委书记每人带一个侦察班、十一支驳壳枪,在各自的地区,配合秘密党组织,展开武装工作。
1945年大年夜,苏中六分区司令部、苏中六地委,带一个警卫班以及大批的文件,南渡长江。第6军分区司令员包厚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钱敏。以锡澄交界为中心,无锡、江阴、常熟、武进有几十万人参加的反对日军、反对伪顽军的“先天道”农民大暴动。暴动的地区几乎全部成为六分区控制区,新四军的活动从秘密转向公开。1945年4月,正式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对“先天道”群众进行教育,逐渐把“先天道”暴动中的积极分子组织成为游击队,建立了各县游击营。发展了澄西,县委书记俞道章。
1945年8月划归苏浙军区建制。1945年10月中旬,《双十协定》公布后,苏中区党委指示六地委、六分区渡江北撤。包厚昌等给苏中区党委发电报,要求留在江南坚持游击斗争,结果受到区党委的严肃批评,要求其坚决执行北撤指示。1945年12月,六地委、六分区在苏中撤销。
副司令员陆洲舫、参谋长崔德耀、副参谋长孙仲明、政治部副主任何振声
- 凤屿第1团:政治处主任何振声
- 凤屿第2团:团长孙仲明(兼)、参谋长袁士进、政治处主任柴如奎
- 凤屿第3团:团长陆洲舫(兼)
第二师兼淮南军区

第三师兼苏北军区

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刘震(后)、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1945年8月12日,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师、旅不再兼军区、军分区,另组建苏北军区机关。
- 特务团:团长郑贵卿、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黄励华、副团长陈金保
- 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

第四师兼淮北军区

师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1945年8月12日,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师、旅不再兼军区、军分区,另组淮北军区机关。
第1军分区,司令员张震球,副司令员饶子健、政治部主任刘作孚。
- 淮宝总队:总队长方原、政治委员王长俊
- 淮泗总队:总队长石正鹄、政治委员王光荣
- 泗宿总队:总队长张公权、政治委员吴植椽
- 泗阳总队:总队长林源、政治委员狄克东
- 泗南总队:总队长张太冲、政治委员罗克明
- 泗灵睢总队:总队长袁宗善、政治委员石立志、副总队长杨德隆
- 泗五灵凤总队:总队长王业箴、政治委员洪沛(代)
- 淮宝独立团:团长柯愈强、政治委员王长俊(兼)
- 淮泗独立团:团长康萍、政治委员王光荣(兼)
- 泗宿独立团:团长夏玉华、政治委员吴植椽(兼)
- 泗阳独立团:总队长朱敬德、政治委员狄克东(兼)
- 泗南独立团:总队长王枫、政治委员罗克明(兼)
- 泗灵睢独立团:团长杨德隆(兼)
- 泗五灵凤总队:团长王世仁
- 洪泽湖总队:总队长郑淮舟、政治委员王化东、副总队长杨明海[8]
- 盱凤嘉总队:总队长董铨、政治委员姚子健

萧县独立旅,旅长吴信元、副旅长欧阳胜德、参谋长孙以仁、政治部主任杜慰农。
- 第1团:团长麻瑞泉、副团长李佩军
- 第2团:团长郝长桂、副团长郝树云
1945年8月13日由淮北第3军分区武装组成,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张太生,参谋长周世忠,副参谋长张登先、政治部主任王学武。
- 第34团
- 第35团
- 第36团
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

第1军分区,司令员吴诚忠,政治委员周季芳,副司令员黄序周,副政治委员熊作芳,参谋长郑重。
- 教导团:团长谭志政、政治委员潘子明
- 第42团:团长王兴发、政治委员刘西
- 安麻总队:总队长贺友三、政治委员郑维孝
- 礼南总队:政治委员杨子明、副队长钱运华
- 经扶总队:总队长肖先发、政治委员刘名榜
第2军分区,司令员王海山,政治委员文敏生,副司令员蔡松荣,政治部主任岳林。
- 教导团:政治委员黄德钦
- 独立第5团:团长赵明义、政治委员陈焕武
- 应北独立团
- 汉孝陂总队
- 信应总队
- 随南总队
1945年4月在豫南成立第4军分区,司令员韩东山,政治委员夏忠武,副司令员周庆鸣(后),参谋长周庆鸣。
- 挺进第1团:团长吴昆、政治委员刘建均
- 挺进第3团:团长赖鹏、政治委员胡仁
- 信桐总队
- 桐柏总队
- 确沁桐总队
- 汝上遂总队
- 汝上确总队
1945年8月12由豫中兵团和河南军区陈先瑞支队合并组成豫中军分区,司令员陈先瑞,政治委员栗在山,副司令员黄霖,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傅忠海,参谋长黄德奎,副参谋长何振亚,政治部副主任冷新华。
1945年4月撤销原第四军分区,组成鄂皖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世德,副政治委员赵辛初,参谋长康洪山。
- 冈浠总队
- 圻浠总队
- 圻英总队
- 圻广总队
- 黄广总队
- 宿太总队
- 赣北总队

1945年5月,以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为基础组建湘鄂赣军区,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司令张体学、副政委王恩茂、参谋长朱早观、政治部主任刘型。
- 东军分区:司令员汪乃贵、政治委员刘士杰、副政治委员周干民
- 武鄂总队
- 鄂大总队
- 阳大总队
- 阳通总队
- 阳瑞总队
- 阳新总队
- 大冶总队
- 西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通、副司令员蒋树、副政治委员方正
- 咸通阳总队
- 咸武鄂总队
- 咸崇蒲总队
- 嘉蒲临总队
- 湘北军分区:司令员张仲瀚、政治委员曾涤、副司令员苏鳌、副政治委员李平
- 岳临通总队
- 平浏长总队
- 第1支队
- 第2支队
- 第3支队
- 第4支队
- 第5支队
1945年7月,南下支队继续南进后,湘鄂赣军区改为鄂南军分区,划归鄂豫皖湘赣军区建制。[11]
第七师兼皖江军区

第19旅,旅长林维先,政治委员黄火星,副旅长张铚秀(后),参谋长熊应堂、张铚秀(后兼),政治部主任余明(后),副主任阙中一。
1945年4月,第三师独立旅奉命南下皖江地区归第7师指挥,开展皖江地区工作。旅长覃健、副旅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
- 第2支队:支队长余光坦、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蔡永、副支队长潘宗元、参谋长范振江
- 第3支队:支队长惠占荣
含和支队兼含和军分区,支队长孙仲德(兼),政治委员黄火星[3]、何志远(后),副支队长马长炎,副政治委员杨汉林,参谋长张铚秀。
- 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马长炎
- 和县总队
皖南支队兼皖南军分区,支队长梁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
- 临江独立团
- 临江总队
- 铜青南总队
- 南繁芜总队
- 沿江独立团[12]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