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民國45年臺閩地區戶口普查
人口普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民國45年臺閩地區戶口普查是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45年(1956年)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範圍內舉辦的一次人口普查,也是中華民國第4次(遷臺以來第1次)舉行人口普查,亦是臺灣自1905年以來舉行的第8次人口普查。
臺澎地區調查結果
- 1956年普查未包括在役軍人。
Remove ads
- 普通住戶:係指以家庭各份子為主體所組成之戶,且在同一處所同一主持人之下,營共同生活者;單身人居住一處所而獨立生活者;以船為家之船戶。
- 非普通住戶:係指聚居於同一公共處所(如公共宿舍、醫院、旅館、機關、學校、寺廟、船舶及監獄等),在同一主持人或主管人之下,不營永久共同生活者所構成之集團。
Remove ads
Remove ads
戰後來臺中國大陸籍人口來臺年份 |
![]() |
(戰後來臺外省籍人口總數=640,072) |
Remove ads
金馬地區調查結果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國軍戶口普查
1956年國軍戶口普查與一般戶口普查同時舉行,由國防部辦理,但1956年《國軍戶口普查報告書》至今尚未公開發表。當初國民黨來臺軍隊認為只是臨時駐防而未申報戶籍,歷年來內政部戶政司發表的人口統計資料都是戶籍人口數,「無戶籍軍人」不在戶籍人口內,但1956年《戶口普查報告書》又未查在營軍人,對於戰後移入臺灣的中國大陸籍人口到底有多少,常見有120萬甚至250萬等多種說法,超過70年來多位歷史學者研究眾說紛紜都沒有結論,為臺灣史上的一大謎團。
從新近解密的「總統府檔案」及「行政院檔案」中可以間接得知國軍戶口普查結果:[1]
由行政院呈報總統府公文檔案可以得知,1956年臺灣總人口並非一般戶口普查與國軍戶口普查數據兩者直接相加,「有戶籍軍人」數已經包含在一般戶口普查結果中,因此1956年臺灣總人口應為戶口普查數931萬+「無戶籍軍人」數43萬=974萬人。
「無戶籍軍人」之籍別在「初步統計」中詳細資料未知,假設「無戶籍軍人」全部為外省籍,則戰後來臺外省籍人口總數為64萬+43萬=107萬人,但是並非所有外省籍軍人都無戶籍。在《戶口普查報告書》中臺灣籍20-24歲男性人口中出現不正常凹陷,代表部份臺籍男性被徵召入營而除籍。若臺籍軍人皆因徵召入營而脫離民籍改隸軍籍,則「無戶籍外省籍軍人」為無戶籍軍人43萬-臺籍軍人10萬=33萬,如此戰後來臺外省籍人口總數為64萬+無戶籍外省籍軍人33萬=97萬。若採用107萬人的數字則相對無法解釋為何有大約10萬臺灣人憑空消失,「有戶籍軍人」數已經包含在一般戶口普查結果內,若「有戶籍軍人」數就是臺籍軍人數,就不能解釋臺籍20-24歲男性人口中出現的不正常凹陷。
另外戰後來臺有戶籍中國大陸籍人口為64萬,在臺有戶籍中國大陸籍人口為93萬,由此可知1956年時在臺灣出生的中國大陸籍人口為29萬。綜合以上結果,1956年時在臺中國大陸籍總人口為第一代97萬+第二代29萬=126萬人。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