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5年歐洲歌唱大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75年歐洲歌唱大賽為第20屆歐洲歌唱大賽。這是在ABBA於1974年的英國布賴頓舉行的比賽中以歌曲《滑鐵盧》"Waterloo"獲勝之後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該屆比賽第一次在瑞典舉行,也標誌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首次主辦了比賽。比賽於1975年3月22日星期六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博覽會舉行。該節目由卡琳·法爾克主持。
十九個國家參加了比賽,打破了1965年該屆中首次創下的十八個紀錄。法國和馬爾他分別缺席一年和兩年後返回。土耳其首次登台,而希臘則於一年前首次登台後決定不參加。
本屆獲勝者是荷蘭,由示教樂團演唱了歌曲《叮了個咚》 "Ding-A-Dong",歌詞由威尔·勒伊金加和埃迪·奥文斯創作,則歌曲迪克·巴克(Dick Bakker)創作。這是荷蘭隊在1957年,1959年和1969年奪冠后的第四場比賽。[1] 距離荷蘭隊的下一次勝利還有44年。[2]
Remove ads
主辦場地

該屆比賽在瑞典首都和最大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長期以來,斯德哥爾摩一直是瑞典的文化,媒體,政治和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人口最多的城市地區。[3][4]
比賽的地點是斯德哥爾摩國際博覽會(英文: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airs,瑞典文: Stockholmsmässan)。主樓位於艾尔夫舍,這是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個南郊,因此得名。它建於1971年,可容納4,000人。
格式
今年實施了新的評分系統。每個國家/地區將由11名成員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代表,其中至少一半年齡必須在26歲以下。每個評審委員會成員都必須給每首歌曲打1至5分的分數,但條件是不能投票給自己的國家。歌曲演唱後立即進行投票,並由裁判員立即收集票數。歌曲演唱後立即進行投票,並由裁判員立即收集票數。播放完最後一首歌後,陪審團秘書將所有的票數相加,並為該歌獲得最高分為12分,第二高分得分為10分,第三高分得分為8分,第四高分得分為7分,第五高分得分為6分。依此類推,排名第十名的歌曲最低為1分,這一點系統一直沿用至今。陪審團發言人隨後宣布了十個歌曲,按女主持人要求時歌曲的顯示順序排列。女主持人卡琳·法爾克還對新評分系統好奇地說「法文的『7』怎麼念?」(How much is seven in French?)。
與今天不同,這些分數不是按照順序(從1分到12分)給出的,而是按照歌曲執行的順序給出的。直到1980年,才跟改為以1分開始的升序宣布分數的現行程序。直到1996年,這種評分系統一直沿用至今,儘管陪審員的人數有所不同(1975年至1987年為11位,1988年至1997年為16位),他們授予每首歌曲的得分增加到10分,而不是5分。從1997年開始,一些陪審團被電視投票取代,從1998年開始,鼓勵所有國家在可能的情況下進行電話投票。
在2009年的決賽和2010年的預賽中,評審團被重新引入以提供50%的得分。儘管得分的決定方式發生了變化,但從1975年至2015年,“雙重得分”評分系統一直保持不變。在2016年,每個國家對它進行了更改,分別提供了兩組獨立的要點。[5]
Remove ads
參賽國

參賽國
過去參賽過,但本年未參賽國

有19個國家參加;希臘在1974年首次登台後決定不參加比賽,而土耳其則是首次登台,法國和馬爾他則重新參加比賽。
葡萄牙參賽歌曲《黎明破曉》"Madrugada"乃是康乃馨革命的不懈慶祝,在此期間,該國1974年的歐洲歌唱大賽歌曲名稱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實際作用。根據作者和歷史學家約翰·肯尼迪·奧康納(John Kennedy O'Connor)在其《歐洲歌唱大賽-官方歷史》一書中的說法,必須勸阻這位葡萄牙表演者穿著他的葡萄牙軍隊制服並將槍支帶上舞台。[6] 一些競爭者(特別是葡萄牙和南斯拉夫)選擇以英語演唱他們的歌曲,以進行評委們的排練,但最終以母語進行。比利時和德國等其他國家則選擇了自己的語言和英語的混合演唱。
每個國家的演出都會有一個負責指揮管弦樂團的指揮。[7]
Remove ads
挪威的埃倫·尼古拉森是今年重返比賽的僅有的兩名參與者之一。埃倫先前的參與是1973年參加班迪克歌手樂團。第二次參加的是約翰·法拉爾(John Farrar),他是影子樂隊成員之一,1973年出任克利夫·理查德的吉他手兼歌手。
結果
Remove ads
得分
Remove ads
以下為各國在投票中給予最高12分的參賽國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