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0年香港立法會地方選區補選,也稱作五區公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第6次進行的香港立法會議席補選,於2010年5月16日舉行[1],以填補於同年1月26日因參與五區總辭而辭職的公民黨陳淑莊、梁家傑、社民連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分別在香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新界西的5個民選議席空缺,為香港立法會(局)史上首次同時為多於一個遺缺議席進行補選,亦是2009年10月通過《在囚人士投票條例》後首次讓在囚人士及覊留人士在選舉中投票[2][3],並且首次有在學的大學生參選[4]。

五區補選常被稱為五區公投,而上述五位辭職議員所屬的泛民政黨公民黨及社民連,則宣稱是次補選為五區公投,視補選為「變相公投」。最后当选的仍为辞职之五人。投票率为历次补选/选举当中最低的,只得17.1%(連同廢票約58萬人投票)。公民黨和社民連並無承認「公投」失敗。根據2008年立法会選舉結果,90萬人投票支持民主派,即有約60%的泛民支持者在補選中投票。
Remove ads
背景
2009年底,屬於泛民主派的公民黨與社會民主連線(簡稱社民連)兩個政黨聯合發起五區總辭運動,透過派出香港立法會議員辭職引發補選,兩黨以爭取「儘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作為唯一選舉議題,希望將補選當作為「變相公投」讓市民投票。
2010年1月26日,五名議員,即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正式向立法會秘書處遞交辭職信。政府於2月5日刊登憲報宣佈議席空缺。補選一如以往採用單議席單票制進行,惟與以往補選不同的是,由於全港五個選區各有一席出缺,是次補選全香港所有已登記選民均可投票。
補選前期工作
選舉管理委員會於2010年2月22日公佈,把5月16日指定為補選的投票日[1],並於3月5日公佈提名期由3月22日至4月8日[5]。
一如過往的選舉,獲提名人士必須是年滿21歲的已登記選民,在緊接提名前的3年內通常在香港居住,並且是沒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國公民。獲提名人士必須獲得100名地方選區的已登記選民簽署同意提名,並在提名期內,親身向選舉主任提交填妥的提名表格及50,000港元選舉按金。
未獲有效提名者
- 香港島:陳乙東(獨立),商人,有「巴士阿叔」之稱,曾4次嘗試參與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及2007年香港立法會香港島地方選區補選,但從未獲得足夠提名,是次也不例外。
- 九龍東:杜森(獨立),退休公務員,曾參選1996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成為8位通過審查的候選人之一。今次參選未獲足夠有效提名,未能成為候選人。
選舉結果預測
過往的選戰結果顯示,近六成的有效票數投往泛民主派,約四成選票投往親建制派。由於親建制陣營杯葛是次補選,公社兩黨面對的大部份候選人均為知名度較低或局限於個別地方,故此外界預料公社兩黨贏取全數議席的機會極高。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一如以往為選舉進行滾動調查,但由於今次並未有傳媒贊助,經費有限,故規模並不及2007年的補選,未有每天更新。滾動調查以電話訪問市民假如明日進行補選會投哪位候選人。
- 香港島
- 九龍東
- 九龍西
- 新界東
- 新界西
Remove ads
選舉論壇
香港電台為每個地方選區舉辦選舉論壇,剪輯成半小時(包括廣告時間)的版本《立法會補選2010-地區直選論壇》後,於星期一至五晚七時至七時半於亞洲電視本港台播映,播映日期如下[6]:
- 5月10日:港島區
- 5月11日:新界東區
- 5月12日:新界西區
- 5月13日:九龍東區
- 5月14日:九龍西區
投票與點票安排
補選於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舉行,投票時間為香港時間07:30至22:30。政府當局開放全港516個投票站供337萬名選民投票。另外懲教署轄下懲教院所及警署,設立共23個專用投票站,供遭懲教署囚禁,或被執法部門羈押的登記選民投票。基於保安理由,投票時間訂為09:00至16:00。投票結束後,投票站改作為點票站。選舉事務處在5月17日凌晨1時公佈中期點票數字,而各選區的最終結果會設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內的新聞中心由各選區的選舉主任宣佈。
投票率
- 累積投票數字
選舉結果
最終五名辭職的立法會議員再次當選。
Remove ads
廢票
廢票是指無效的選票[7],如白票、填寫不當、塗污了的選票等,算法是把總投票數字減去有效票數的數字;而廢票率則是廢票數量佔總投票數字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 對每個選區而言:
有效票數 = ∑(各候選人票數) |
廢票量 = 總票數 - 有效票數 |
廢票率 = 廢票量 ÷ 總票數 × 100% |
所有原始數據均摘自香港政府立法會選舉網站[8],依以上定義運用前述公式作簡單計算而得出下表:
結果統計
是次補選創下香港自開埠以來多項選舉紀錄:
- 首次有政府高官高調表態不投票。
- 首次沒有主流建制派參與選舉。
- 首次讓在囚人士及覊留人士在選舉中投票選立法會議員[2]。
- 首次有在學的大學生參選[4]。
- 自91直選後,首次「一人一票」分區選舉,亦是香港第六次立法會全港性選舉。[9]
- 投票率最低,只得17.1%。
- 無效選票之比率最高,超過19,000票(3.28%)。
- 當選者得票率均破紀錄,當中以陳淑莊92.66%最高。
- 九龍西候選人郭兆明所取得的票數(91票)及百分比(0.10%),均破了以往最低的紀錄。
- 補選最多立法會議席,而請辭及當選的都是同一批人。
- 最多選舉人因得票不足有效票數的5%,其按金被沒收(共11人),此記錄後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中被打破(共17人)。
根據「大專2012」及「五區公投運動聯合委員會」於4月20日所發表聯合聲明[10],兩者同意將對方所得票數合計,視作支持「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大專2012」造就了九龍東的選舉(因只有公社兩黨及大專2012的候選人),但五位候選人當中,只有周澄有較明顯的佔票比例。
註:以上按每區有效票計算百分比。是次選舉廢票加上白票數目合共約有1萬9千張,無效選票之比率約為3.2%。
爭議

基於公民黨及社民連宣稱是次選舉乃「變相公投」,香港特區政府未有一如以往呼籲市民盡公民責任踴躍投票。以選舉廣告為例,該次補選並沒有加上「請踴躍投票」字眼。本地大部份傳媒亦冷待是次選舉,只有香港電台在選舉日前才推出電台及電視特備節目,讓公眾更瞭解各選區候選人。[11]另一方面,由於絕大部份參選人都是知名度不高的人士,缺乏財力進行大規模宣傳,亦嚴重影響選舉氣氛,例如是次補選的街板數量明顯不及以往補選。
在選舉前兩天,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各主要官員都連署聲明,表態不會在選舉當日投票。主要原因是因為是次補選為不正常補選,利用辭職來進行補選。民意調查顯示,有57%的市民表示不會在當日補選投票,估計最終投票率只有介乎兩成至三成之間。
是次選舉,截至選舉當日下午5時,選舉管理委員會已接獲280宗投訴,選管會主席馮驊稱投訴涉及選舉廣告及票站分佈問題[12],其中約有50個平日選舉時設置的票站遭鄉事派等地方人士杯葛選舉而拒絕租借,如橫台山村公所拒絕借出一家村校作票站,令該區選民須乘10分鐘的車程往錦田市中心之票站投票。另外,大埔林村的村民需坐車到康樂園,再花15分鐘步程前往屬於私人屋苑範圍的票站投票。而一直以來在選舉中均被借作票站的大埔林村青年康樂中心,卻於選舉日關門,而沒有特別活動。[13][14][15]
亦有選民投訴印章墨水問題,指印章墨汁漏出沾滿整個空格,無法顯示剔號,擔心會被視作廢票,三番四次堅持下才獲換印章重新蓋印。[15]
變相公投成績之解讀
在是次補選後,香港政治人物都有不同的解讀:
相關節目
- 港台節目《立法會補選2010-聽其言》5月7日、10日至14日13:20於翡翠台播出,17:45於本港台播出
- 翡翠台於5月16日10:55及16:55插播一節《新聞提要》報道投票情況,及於22:30播出一節《立法會五區補選》
選舉後續
- 經過今次選舉之後,特區政府於2015年通過選舉修訂條例,規定了所有議員辭職之後半年內不能再參加選舉[1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