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2年荷蘭大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2年4月23日,在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向荷蘭女王碧翠斯提出內閣總辭後,訂於2012年9月12日舉行提前國會大選。[1] 全荷蘭下議院150席由名單比例代表制選出。自由民主人民黨與工黨分別成為國會第一、第二大黨。
選前,民調預測社會黨將可吸引工黨票源[2],但工黨在選戰中在黨魁迪德里克·薩姆索姆的領導下重新贏得民眾支持[3],社會黨未能增加席次。自由黨與基督教民主呼籲席次下滑。
在經歷49天的組閣協商後,自民-工黨聯合政府在2012年11月5日成立,馬克·呂特續任首相。[4]
Remove ads
背景
原支持呂特內閣的自由黨拒絕支持政府提出的財政緊縮措施,導致內閣垮台。[5]本次提前選舉是第二屆科克內閣以來的第四次提前選舉。
參與政黨
2009年成立的退休人士政黨50PLUS首度贏得席次。
海盜黨表示他們有機會取得國會席次。[6] 然而,該黨最終只獲得0.3%的票數,未能取得席次。
原自由黨議員希羅·布林克曼(Hero Brinkman)在2012年3月退黨,4月成立獨立公民黨。[7] 2012年6月,該黨與以荷蘭為傲合併組成民主政治轉捩點。該黨得票率僅0.1%。
Remove ads
民調
法國銀行Natixis 評論9月6日的民調,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由親歐盟政黨組成的「紫色聯盟政府」:自民黨、基民黨、民主66、工黨,可能還有綠色左派。該評論也指出可能產生支持緊縮政策的聯合政府:自民黨、基民黨、民主66、綠色左派、基盟;或是基民黨、民主66、綠色左派和工黨組成,並獲社會黨支持的中間偏左政府。兩大歐洲懷疑主義政黨自由黨與社會黨,被認為將不會加入政府。選後將可能出現上屆的結果,沒有任何陣營取得多數,須組成三黨以上的聯合政府。[22]
Remove ads
選前協議
4月27日,自由民主人民黨與基督教民主呼籲兩個執政黨達成協議,將2013年財政赤字縮減至國內生產毛額3%以下。這項協議也獲得民主66、綠色左派和基督教聯盟三個反對黨的支持。[5]
自由民主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民主66與綠色左派支持批准新簽訂的歐洲財政協定。自由黨、基督教聯盟與社會黨反對。而工黨只在歐盟執委會因荷蘭「卓越的經濟情況」給予兩年豁免期的情況下支持。[23]
競選
自民黨馬克·呂特被指稱配合德國總理梅克爾採取緊縮措施,競爭對手,工黨的迪德里克·薩姆索姆則反映法國總統奧朗德提出的經濟刺激措施。9月11日舉行最後一場電視辯論,經濟被選民認為是最重要的議題。辯論前一天,呂特表示他將停止釋出權力給歐盟:「我反對布魯塞爾擁有越來越多權力。」 而薩姆松則表示他正與奧朗德協商解決經濟危機。[24] 薩姆松在辯論中的表現出色使得他與工黨的支持度日益上升。他也拒絕加入聯合內閣:「我不是首相,就是在議院中領導我的政黨。」 本次選舉也被視為是荷蘭國內對歐盟支持度的測試。[25]
政治分析師 Anno Bunnik 表示許多選民不會熱衷於不斷上演的提前選舉。他也指出自由黨的威爾德斯在促成提前選舉後被認為是投機政客而聲勢下滑。他除了稱威爾德斯為「魔法師的學徒」,也指出自由黨將可能首度面臨席次大衰退。他將此歸因於威爾德斯僅採取毫無效率的辯論回應其他黨魁,而未設立議程。[26],
雖然民調顯示政黨競爭激烈[27],國際媒體認為選後將可能出現左傾政府。[28] 然而,媒體也引用稍早的法國選舉,認為政府將不會停止緊縮政策。[29]
Remove ads
選舉結果
本次投票率為74.6%,較上次少1%。荷蘭廣播基金會公布的選舉結果如下:[30]
- 自由民主人民黨贏得最多選票(26.6%),席次增加10席至41席。
- 工黨位居第二(24.8%),增加8席至38席。
- 自由黨位居第三(10.1%),失去9席至15席與社會黨席次相同。
- 綠色左派失去10席中的6席。
荷蘭選舉委員會在9月19日公布最終選舉結果。[31][32]
Remove ads
內閣籌組
9月13日,自民黨指派社會與就業大臣漢克·坎普(Henk Kamp)擔任「調查人」。[33] 他與各黨黨魁進行面談,談論關於組閣的想法。
各種內閣組合概述:[34]
- VVD + PvdA1: 下議院79席,但在上議院未取得多數
- VVD + PvdA + CDA: 下議院92席,上議院多數
- VVD + PvdA + CDA + D66: 下議院104席,上議院多數
- VVD + PvdA + D66 (紫色聯盟)1: 下議院91席,但在上議院未取得多數
- VVD + PvdA + D66 + GL (紫色聯盟+): 下議院95席,上議院多數
- PvdA + SP + CDA + D66 (中間偏左): 下議院78席,上議院多數
- VVD + PVV + CDA + CU + SGP (右派): 下議院77席,上議院多數
- PvdA + SP + D66 + CU + GL + PvdD (左派)1: 下議院76席,但在上議院未取得多數
- VVD + CDA + D66 + CU + GL + SGP (「中間聯盟」與改革政治黨)2: 下議院78席,上議院多數
備註:
(1) 部分內閣組合在上議院無法取得多數。[35] 大多時候上議院在傳統上會尊重下議院的政治意願,有時則須與其他政黨協商取得多數,穩定的政府內閣不需在上議院取得多數。
(2) 「中間聯盟」(Kunduz alliance)由自民黨、基民黨、民主66、綠色左派和基督教聯盟組成,在2012年4月27日達成協議將削減赤字低於國內生產毛額3%。[5] 該聯盟僅拿下75席,較上屆衰退兩席,以一席之差未能取得多數。該聯盟若是組閣,需要第六政黨加入(如改革政治黨)。
各黨黨魁在9月14日針對內閣籌組發表意見:[36]
- VVD: 希望先與工黨協商,再邀請其他各黨加入(除社會黨或自由黨)。
- PvdA: 希望先與自由民主人民黨協商,再邀請其他各黨加入(除自由黨)。如果與自民黨協商失敗,他們希望能與社會黨籌組中間偏左政府。
- PVV: 希望作為反對黨
- SP: 希望作為工黨與自民黨政府的反對黨。只有興趣加入工黨、民主66和基民黨的中間偏左聯盟。
- CDA: 第一順位是自民黨+工黨政府,並能有其他政黨加入。如果自民黨與工黨達成共識,基民黨希望能加入聯合政府。9月17日,基民黨委員會宣布支持這項立場[37],無視黨內有派系主張擔任反對黨。[38]
- D66: 第一順位是自民黨+工黨政府,並能有其他政黨加入。如果自民黨與工黨達成共識,基民黨希望能加入聯合政府。
- CU: 自民黨+工黨政府,並能有其他政黨加入。
- SGP: 自民黨+工黨政府,並希望基民黨能作為第三執政黨,如此能在兩院取得多數,並拉近三黨關係「如水泥堅固」。
- PvdD: 建議自民黨先與相似政黨(不包括工黨)籌組政黨。若協商失敗,工黨應與相似政黨(不包括自民黨先)籌組政黨。若是雙方皆失敗,才是組成任何形式的自民黨+工黨政府。
- GL: 自民黨+工黨政府。決定擔任反對黨。[39]
- 50+: 自民黨+工黨政府,並能有其他政黨加入。[39]
自民黨籍漢克·坎普在自己的報告中證實上述言論,推薦由他和工黨籍沃特·博斯(Wouter Bos)擔任組閣使。他強調兩黨在下議院取得多數席次可組成穩定的內閣,不需在上議院也取得多數席次,因此完全由兩黨決定是否邀請其他政府入閣。[40][41]
在9月20日下議院的辯論中,自民黨與工黨宣布他們傾向建立兩黨內閣,不邀請其他政黨加入。他們承認轉變最初的立場。這項改變遭到民主66和基民黨等批評。但隨著漢克·坎普與沃特·博斯被任命為組閣使,下議院通過兩黨政府的提議。[42]
兩黨協商在9月21日正式開始。雖然過程中未有正式說明,但9月24日自民黨內部表示目前協商過程順利,預計在六至八周後可產生新內閣。關於2013年預算,因為被認為是新政府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自民黨與工黨決定延後議院辯論直到新政府成立為止。[43] 2012年10月1日,自民黨與工黨對預算達成部分協議,修正先前五黨春季協議的部分重要內容,同意赤字應縮減至國內生產毛額的2.7%。兩黨同意立即進行新協議的辯論與投票,沒有理由等待自民黨與工黨的組閣協商。[44] 兩黨表示他們即將達成協議,但也指出協商可能延長數周。[45]
在延長兩周後,兩黨達成三點協議:1.) 2014年1月1日推出新學生貸款計畫 2.) 政府官員不再拒絕同性婚姻 3.) 地方政府將可自由決定商店是否在周日營業。[4]
10月29日,兩黨正式達成協議。呂特續任首相,自民黨與工黨分別取得7席與6席內閣職位。2012年11月5日正式宣誓就職。[4]
Remove ads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