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对政治的影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響了國際關係,並影響了多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導致立法活動被暫停,多個政客的隔離或死亡,以及由於擔心傳播這種病毒而重新安排了選舉時間。[1]大流行引發了關於政治問題的廣泛辯論,例如不同政治意識型態的相對優勢。[2]
![]()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整體
對這種大流行的反應導致政府權力的空前擴張。小政府的擁護者擔心,危機過後,國家將不願放棄這種權力,這在歷史上是經常發生的情況[3]。
有證據表明,大流行在許多國家引起了聚旗效应,意大利(+27個百分點),德國(+11),法國(+11)和英國的政府支持率的上升[4][5][6]。
至少有84個國家已宣布應對這種大流行進入緊急狀態,導致人們擔心濫用權力[7]。無國界記者組織聲稱,有38個國家限制了新聞自由[7]。 其他例子包括禁止大規模抗議,推遲選舉或在反對派無法有效競選的情況下舉行選舉,有選擇地對政治反對者實施封鎖規則,向政治支持者發放救濟金,或者是指少數民族当替罪羊[8]。 許多國家/地區還推出了用於跟踪聯繫人的大規模監視程序,從而導致人們擔心它們對隱私的影響[9]。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各種形式的媒體也遭受了巨大損失。[10]一些政府甚至阻止媒體批評他們,這是對言論自由的侵犯;(《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11] These restrictions allowed media outlets and journalists to be prosecuted and imprisoned more easily, often unfairly and arbitrarily.[12]
國際關係
西班牙總理佩德羅·桑切斯表示:“如果我們現在不提議對這場經濟危機採取統一、有力和有效的對策,不僅影響將更加嚴峻,而且影響將持續更長的時間」[13]
關於如何應對這種流行病及其經濟影響的辯論,在北歐和南歐成員國之間拉開了裂痕,讓人聯想起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的辯論。[14]
3月初,歐盟領導人譴責美國限制從歐洲到美國旅行的決定。[15]
10月2日,湯姆·提利斯(Thom Tillis)參議員宣布他的COVID-19測試呈陽性。
國內政治
在中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領導的黨政機關在2022年底前一直推行清零政策及實行長期的嚴格封控應對新冠疫情[16],在2022年下半年已經出現北京四通橋抗議、鄭州富士康抗議和廣州市海珠區抗議等民間反抗,部分地區也出現被封控小區的居民強行拆除封控設施的情況。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17]。在2022年11月24日的烏魯木齊火災後,全國各地爆發了「白紙運動」,甚至有集會群眾將矛頭指向習近平,一度喊出「習近平下台」的口號[18]。最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2022年12月7日公布了「新十條」,取消強制集中隔離,持續近三年的清零政策宣告結束[19][20][21]。
選舉
僅以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為例,許多州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放鬆郵寄投票限制,使得此次選舉創下提早投票和郵寄選票數量的記錄。但卻造成部分搖擺州因為州分部分由共和黨改為民主黨,其中喬治亞州還涉嫌作票爭議,進而造成一連串針對選舉的抗議活動甚至示威者暴力冲击國會大廈。
前總統特朗普成為首位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因「抗疫不力」而競選落敗的國家領導人,其後日本首相菅義偉因同樣理由放棄競逐連任,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更因疫情觸發民怨,黯然辭職落台,結束短短17個月的執政,成了馬國「最短命政府」。
政治人物影響
相關確診人物
確診人士 病故人士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