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一个国际植物分类学家团体,英文缩写:APG)在1998年发表的被子植物分类方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
生物分類表 |
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这种分类法主要依照植物的三个基因组DNA的顺序,以亲缘分支的方法分类,包括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虽然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也参照其他方面的理论,例如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和其他原来分到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区分,也是根据花粉形态学的理论。
2003年这种分类法出版了修订版《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2009年又出版了 APG III,2016年更新到 APG IV。
背景
1970年代之後,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似乎到達一個穩定的狀態,藉助於新技術從事傳統的分類學研究,並由於此類資料的大量累積,當時仍極為常用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及塔赫塔江分類法漸漸顯得過時[1][2]。加上當時許多研究,涉及了分子技術的引用,為許多分類群提供了明確的种系发生学上的數據。即使亚美因·塔赫塔江亦投注極大的心力於其系統的完善,但被子植物分類學上一個新的种系发生学的面相應被重新提出,尤其針對科與目等高階分類群的分類[1]。植物种系发生学组於是提出此APG系統。
方法
APG (1998年)選擇相當數量的單源的亞科分類群,如此對於被子植物的高階分類極有為用。但對於此分類群的正式分類處理,與予以种系发生学上的命名實則不同,命名上當時仍存在諸多爭議[1]。APG採用了《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方式,為科級及目級的分類群命名。
關於目級以上的分類,APG特別提出:習慣上使用的目級以上分類群概念,與命名上的優先律的命名概念經常造成衝突,在尋求平衡此衝突時,APG特別強調其處理並非依法(命名法規)為之[1]。
注釋
參考文獻
系統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