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行星光譜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行星光譜類型是根據小行星光譜的發射光譜、顏色,有時還參考反照率分辨其類型。這些類型被認為對應於小行星的表面組成。對於沒有內部分異的小天體,其表面和內部成分可能是相似的,而如穀神星和灶神星等大型天體已知具有內部結構。多年來,進行了一些調查,產生了幾套不同的分類系統,例如托倫,SMASS和巴斯–德梅奧(Bus–DeMeo)等分類[1]。

分類系統
1975年,天文學家克拉克·查普曼、戴維·莫里森和本·澤爾納(英語:Ben Zellner)根據顏色、反照率和光譜形狀開發了小行星的簡單分類系統。這三類被標記為“C”用於暗碳質天體,“S”為石質(矽質)天體,以及“U”用於不適合C或S的天體[2]。這種小行星光譜的基本劃分日後得到了擴展和闡明[3]。現時存在許多分類方案[4],雖然它們努力保持一些相互一致性,但相當多的小行星根據特定的方案被分為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每種方法使用不同的標準。下面介紹了兩種最常用的分類:
Remove ads
太陽系小天體光譜調查(Small Solar System Objects Spectroscopic Survey,S3OS2或S3OS2),也稱為拉扎羅分類(Lazzaro classification)。在1996年至2001年使用拉西拉天文台的 ESO 1.52米望遠鏡觀察了802顆小行星[1]。這項調查將托倫和巴斯-賓澤爾(Bus-Binzel,SMASS)分類法應用於觀察到的天體,其中許多以前沒有被分類過。對於托倫分類,這次調查引入了一種新的“Caa型”,它顯示了一個寬闊的吸收帶,指示天體表面的水性改變。Caa類對應於托倫的C型和SMASS'水合Ch型(包括一些Cgh、Cg-和C型),被調查天體的106個或13%屬於此一類型。此外,S3OS2將K-型用於兩種分類方案,這種類型在原始的托倫分類中並不存在[1]。
巴斯–德梅奧分類是由弗朗西斯卡·德梅奧、舍爾特·巴斯和斯蒂芬·斯利文於2009年設計的小行星分類系統[6]。它基於在0.45-2.45微米波長範圍內測量的371顆小行星的反射率光譜特性。這是由24個類別組成的系統,引入了一個新的“Sv”型,並且根據SMASS分類法,基於主成分分析。但SMASS分類法本身又基於托倫分類法[6]。
十多年來使用最廣泛的分類法是大衛·J·托倫於1984年提出的。這種分類是根據20世紀80年代八色小行星調查(ECAS,Eight-Color Asteroid Survey)期間獲得的寬頻光譜(0.31μm至1.06μm)結合反照率量測結果發展而來的[7]。最初的分類是基於978顆小行星。托倫分類包括14種類型,其中大多數小行星屬於三大類之一,還有一些較小的類型(另請參見上文托倫和SMASS概述)。其中最大的3群並再細分出子型,它們的類型如下,括弧中的範例是該型最大的小行星:
托倫分類法最多可能包含四個字母(例如"SCTU")。分類法使用字母"I"表示"不一致"("inconsistent")的光譜數據,不應與光譜類型混淆。一個例子是司理星族小行星515 阿塔利亞,因為天體的光譜和反照率分別是石質和碳質小行星的光譜和反照率,使得在分類時是不一致的[8]。當基礎的數值顏色分析不明確時,將對象分配為兩種或三種類型,而不僅僅是一種類型(例如"CG"或"SCT"),其中類型序列反映了數值標準差遞增的順序,首先提到的是最佳擬合光譜類型[8]。托倫分類法也有額外的符號,附加到光譜類型。字母"U"是一個資格標誌,用於具有"不尋常"光譜的小行星,這種光譜與確定的星團中心分析的數值相去甚遠。當光譜數據有雜訊或有很多雜訊時,分別添加符號":"(單冒號)和"::"(兩個冒號)。例如,穿越火星軌道的1747 賴特的類型為有一個冒號的"AU:",這意味著儘管具有不尋常且嘈雜的頻譜,它還是一個A-型小行星[8]。
這是美國天文學家舍爾特·巴斯和理查·賓澤爾基於對1,447顆小行星的小規模主帶小行星光譜調查(Small Main-Belt Asteroid Spectroscopic Survey,SMASS)在2002年引入的一種更新的分類法[9]。這項調查產生的光譜解析度遠遠高於ECAS(見上文托倫分類),並能够解析各種窄頻光譜特徵。然而,觀察到的波長範圍較小(0.44μm至0.92μm)。此外,反照率未被考慮。鑒於到數據的不同,為了盡可能保持托倫分類,小行星被分類為以下26種類型。至於托倫分類,大多數天體分為三大類:C、S和X群,少數不尋常的天體分為幾個較小的類型(請參閱前述托倫和SMASS概述):
- C群:含碳天體包括C-型小行星,最"標準"的非B型碳質天物體。"較亮的" B-型小行星很大程度上與托倫的B型和F型重疊。在普通C型和B型天體之間過渡的Cb型,以及與托倫的G型有點相關的Cg、Ch和Cgh型。;"h"代表"水合"。
- S-群:包括最常見的矽質(石質)S-型小行星,以及A-型、Q-型,和R-型。新類型包括K型(181 訣女星、221 曙神星)和L-型(83 欣女星)小行星。還有五類,Sa、Sq、Sr、Sk和Sl,它們在普通S型和該群中的其它相應類型之間轉換。
- X-群:主要由金屬天體組成。這包括最常見的X-型小行星,以及托倫分類的M型、E型或P型。Xe、Xc和Xk是普通X-型和對應X-型之間的過渡類型,相當於E型、C型和K型。
- 其它:光譜型包括T型、D型,和V型(4 灶神星)。Ld型是一種具有比L-型小行星更新的類別。新型的O-型小行星迄今只有小行星3628 Božněmcová。
發現大量小行星落在Q型、R型、和V型,但在托倫分類中只有一個類型代表。在巴斯和賓澤爾的SMASS分類方案中,只有一種類型被分配到任何特殊的小行星[來源請求]。
Remove ads
色指數

小行星的特徵包括量測其色指數,其來源於測光系統。這是通過一組不同波長的特定濾鏡,即所謂的通帶,量測物體的亮度來實現的。在UBV測光系統中,除經典小行星外,還用於表徵遠距離天體,三個基本濾鏡是:
- U:紫外線的通帶,~320-380 nm,意思是364 nm。
- B:藍光的通帶,包括一些紫色,~395-500 nm,意思是442 nm。
- V:對可見光敏感的通帶,更具體地說是可見光的綠-黃部分,~510-600 nm,意思是540 nm。
在觀察中,天體的亮度通過不同的濾鏡測量兩次,由此產生的幅度差異稱為色指數。對於小行星,U-B或B-V色指數是最常見的。此外,還使用了 V–R、V–I 和 R–I 指數,其中 光度測量字母代表 可見(V)、紅色 (R) 和 紅外(I)。光度序列,如V-R-B-I,可以在幾分鐘內從觀察中獲得[10]。
Remove ads
評價
隨著進一步的研究進展,這些分類方案有望得到改進和/或替換。然而,就目前而言,基於上世紀90年代兩次低解析度光譜調查的光譜分類仍然是標準。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就更好的分類系統達成一致,這主要是因為難以對大量小行星樣本進行一致的詳細量測(例如,更精細的解析度光譜,或密度等非常有用的非光譜數據)。
與隕石類型的相關性
小行星的一些分類與隕石類型相關: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