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C-2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最初於1975年分離自一個6個月大的雌性Balb/c實驗小鼠的結腸雜種瘤組織,研究人員通過在腸上單次應用N-亞硝基-N-甲基尿素誘導小鼠形成腫瘤來建立C-26腫瘤細胞模型[1],直至1988年才正式在體外培養中建立C-26細胞系[2],並且發現C-26細胞具有很高的致瘤性及低的轉移趨勢,而接種C-26細胞的小鼠出現高死亡率的情況[2]。1990年,有研究人員發現在食物攝入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體內植入C-26細胞的小鼠普遍會減輕體重,同時出現低血糖和分泌過多皮質類固醇的現象。C-26細胞不僅會使肝功能出現紊亂,還會引致脂肪、骨骼及肌肉組織的損失,因此是研究惡病體質潛在機制的合適模型。值得注意的是C-26細胞誘導的惡病體質會因接種部位的不同而存在差異[3]。近年,有研究人員在小鼠的側面或背部植入C-26腫瘤細胞的固體片段至體內[4]。
科研用途
目前已將C-26模型用於研究癌症的自然史和抗腫瘤治療。例如研究MMP抑製劑的功效[5]、顯示腫瘤部位的血管生成素利用率降低會阻礙新血管的生成,從而限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6]。不少研究項目透過將C-26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來探究各種當時未解決的問題,例如CXCR3的拮抗作用對抗癌細胞向靶器官發展的潛力[7]、糖皮質激素脂質體製劑的抗腫瘤作用[8]、植入C-26細胞的小鼠接受幾種抗腫瘤藥物時發生的作用[9],以及間質內激光凝固與阿黴素聯合治療的效果[10]。此外,C-26細胞同時已應用於證明白介素18[11]、白介素27[12]和趨化因子CCL21/SLC的抗腫瘤作用[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