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鐵EMU400型電聯車
台鐵第一代通勤電聯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鐵EMU400型電聯車是一款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簡寫作台鐵或臺鐵,改制後稱臺灣鐵路公司)向南非Union Carriage & Wagon(縮寫作UCW,中譯作聯邦鐵路客貨車公司)訂製的通勤用電聯車。[2] 該型鐵路車輛為台鐵首次購置之通勤用電聯車[3]:102,共計有12組48輛。該型車輛在營運初期被運用於縱貫線新竹車站與基隆車站間路段之通勤列車服務,以取代先前之無空調通勤客車。
在台鐵引進EMU800型電聯車後,該型車輛於2015年3月時刻表更新後全數退出定期營運服務[4]:54[5],後逐漸全數停用,並報廢標售解體,或予以靜態保存(如保存於國家鐵道博物館之EMC410)。
Remove ads
引進概要
在1990年前後,台鐵主要的通勤列車服務仍由柴油機車牽引之無空調系統普快車行駛[4]:50;為配合台鐵捷運化計畫,改善乘車舒適度,台鐵遂規劃引進EMU400型電聯車[4]:54,取代縱貫線新竹車站與基隆車站間原有之柴油快車服務[2],並將新的列車服務種類命名為「通勤電車」[6]:65。
1990年11月9日,台鐵將EMU400型電聯車向大眾公開,提供體驗試乘之服務,後於隔日開始正式營運。
2006年11月,台鐵更新時刻表並啟用新的列車服務種類「區間車」[6]:57[3]:103,該種列車服務之乘車費用計算方式與復興號相同[7]。
規格與構造



本型列車以每4輛為1編組,分別為EM車(駕駛馬達車)、EP車(電源拖車)、ET車(拖車)和EMC車(駕駛馬達車,有車長室)[6]:59,最多可4編組共16輛連結運轉[6]:58,其中牽引馬達裝於EM車及EMC車,使用直流馬達,而集電弓位於EP車,ET車則另有發電機(MA-set)[6]:57。另本型列車中加入ET車,使以往EMU200、EMU300三輛一組的編組方式改為四輛一組,並延用同設計至EMU500、EMU600等後續車種[3]:86[8]。
本型列車初期外觀採南非國家標準SANS 1091之群青色 (F09, Ultramarine, NCS色碼3355-R80B) 搭配雲白色 (G80, Cloud white, NCS色碼0704-G38Y) 線條做塗裝,台鐵局徽、車號等亦使用群青色[1]。車體兩側下緣內切設計為本型車的特徵,每節車門配置原設計為每側3門,但最終設計採用每側僅設2個車門[3]:103,並且配置於靠近車廂中央,而連控自動門、終點顯示器為黑底白字等設計均為台鐵首見。[6]:60在列車進行多次檢修後,逐漸將群青色塗裝改為今日之深藍色,並將終點顯示器改為紅色LED[6]:64。2010年因配合月台高度提高工程,本型列車亦配合改造車門階梯,以符合一階化之目標,這次改造也是本型列車最後一次之改造[6]:65。
本型列車引進初期使用如同年代公車(如1990年代臺北市公車)常見的拉環,座椅布顏色為橄欖綠,地板為黑色系,而後來拉環已改為同EMU500之樣式,座椅布顏色也更換為同EMU500使用之深綠,地板亦改為類似EMU500的綠色花紋地板(顏色比較深),靠近車門處設置立柱,天花板上亦有拉環,以容納大量乘客[6]:63,天花板中央處沿車長方向設有方格網,播音喇叭及空調回風口內藏於此,空調回風口處則稍微加寬,為本型車獨有之特徵。車廂間的貫通門採用雙扉對開式拉門,是台鐵唯一採此種貫通門設計的車型。
為預錄廣播,內容與資訊系統改造前的EMU500相同,主機位於駕駛室,到站前司機會按下主機上的廣播按鈕,缺點為操作上較為麻煩;廣播語言有國語、閩南語、客家語、英語。
現況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台鐵EMU400型電聯車
軼事
2015年10月,在EMU400型電聯車退出營運之後,於台鐵七堵調車場當中停放的部分該型號電聯車被發現遭到塗鴉,由於調車場地形開闊且缺少監控設施,使得塗鴉者的身份無從查起,對此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案已經報警處理[9][1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