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PAR表演藝術
台灣雜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PAR表演藝術》雜誌(英語: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創立於1992年10月,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發行,為華文界結合人文與表演藝術評介的期刊。雜誌現為雙月刊,於單月出刊,12月出版特刊,一年共7期,內容涵蓋音樂、戲劇、舞蹈、戲曲等藝文話題。[1]
![]() |
歷史沿革
- 1992年10月,「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營運管理籌備處」(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前身)創刊《表演藝術》,發行試刊號,發行人為胡耀恆,社長為王德勝,總編輯為黃碧端(1992年10月試刊號、1992年1月創刊號至1993年9月號11期)[2][3]。
- 1992年10月試刊號至2021年12月號336期,除1996年7月份無出刊外,皆為單月刊[4]。
- 1993年10月號12期至2000年6月號90期,主編為林靜芸。
- 1996年7月,開始整理出版前一年度的《表演藝術年鑑》。最早年份為民國84年(1995年)。2013年份起可在PAR表演藝術網站上免費下載電子版[5]
- 2002年,設立《表演藝術》網站,自許成為華人藝術的資料庫[6]。
- 2004年4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為行政法人組織,《表演藝術》隸屬於「教育推廣部」下轄的「出版組」[7]。法人化之前,雜誌社員工曾經掛名在印刷廠旗下。[8]
- 2004年4月號136期至2006年6月號162期,總編輯為盧健英。
- 2004年5月更名為《PAR表演藝術》雜誌[9]。
- 2006年7月號163期開始,總編輯為黎家齊。
- 2007年8月,出版「在兩廳院遇見大師系列」第一冊:《羅伯.勒帕吉:創作之翼》,至2018年11月出版最新一冊《大野一雄:魂之糧X練習時的言語》,該系列一共出版10冊[10]。
- 2009年7月,開始編輯出版「國家戲劇院 國家音樂廳 表演藝術實錄」,以一年出版5個年份的進度,至2014年已整理出版1989年至2008年共20年的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目錄[11]。
- 2014年1月29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改制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發行單位隨之變更。
- 2014年9月,《PAR表演藝術》App上線。
- 2017年,「出版組」所屬部門更名為「顧客體驗部」。
- 2017年10月2日至10月29日,於台北捷運忠孝復興藝文廊舉辦《PAR表演藝術雜誌》25週年經典回顧展,精選1992年至2017年的雜誌專題報導。
- 2019年5月,發表「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分析報告」,統計標的包括這期間的售票趨勢變化、購票者樣貌及消費行為、新場館崛起藝文人口流動等[12]。
- 2021年,雜誌所屬單位「出版組」更名為「統籌編輯組」。
- 2022年1月,從337期1月號起,由單月刊改為雙月刊,一年7期,1、3、5、7、9、11、12月之1號出刊[13][14][15]。2021年1月號337期至2022年9月號348期,客座總編輯為江家華。
- 2022年1月,首次舉辦表演藝術10大新聞票選,由編輯部篩選出2021年30件台灣表演藝術界重要事件供票選。[16]
- 2022年8月,自創刊號起30年份雜誌完成數位化並建置資料庫,包含官網限定報導共計19,439篇文章,供讀者訂閱「數位全閱覽」[8]。
Remove ads
封面視覺
《PAR表演藝術》的期刊名稱和標準字經過幾次改版更新。
創刊時名為《表演藝術》,試刊號於1992年10月號出刊,封面標準字為橫式隸書,由天宇設計公司設計。
第二次封面改版為109期(2002年1月號),標準字改為直式,「藝」字為藝術家董陽孜題字,封面由龍傑琦設計。
第三次封面改版為136期(2004年4月號),加入英文名稱Performing Arts Review的標準字和封面由劉開設計。
第四次封面改版為337期(2021年1月號),英文名稱改成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由見本生物設計工作室設計。[17]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