屘 U+5C58, 屘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5C58 ← 屗[U+5C57]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屙 →[U+5C59] 跨語言 漢字 屘(尸部+7畫,共10畫,倉頡碼:尸山弓木(SUND),部件組合:⿺尾子) 來源 康熙字典:未收錄,如收錄將位於第302页第16字的下一個 漢語大字典(第一版):第2卷第975页第7字 Unihan:U+5C58 漢語 簡體與正體/繁體 屘 詞源1 可能來自晚 (上古 *monʔ, “遲,晚”);對照客家語 滿/满 (mân) (Wu and Wu, 2008)。 發音 官話 (拼音):mǎn, mān (注音):ㄇㄢˇ, ㄇㄢ 閩南語 (泉漳話,白話字):ban 官話 (現代標準漢語, 中國大陸)+ 拼音:mǎn 注音:ㄇㄢˇ 通用拼音:mǎn 威妥瑪拼音:man3 耶魯官話拼音:mǎn 國語羅馬字:maan 西里爾字母轉寫:мань (manʹ) 漢語國際音標 (幫助):/män²¹⁴/ (現代標準漢語, 臺灣)+ 拼音:mān 注音:ㄇㄢ 通用拼音:man 威妥瑪拼音:man1 耶魯官話拼音:mān 國語羅馬字:mhan 西里爾字母轉寫:мань (manʹ) 漢語國際音標 (幫助):/män⁵⁵/ 閩南語 (泉漳話:臺灣話(常用)) 白話字:ban 臺羅:ban 普實台文:bafn 國際音標 (臺北, 高雄):/ban⁴⁴/ 釋義 屘 (主要用於臺灣) 最年輕的 組詞 屘仔屘叔屘囝 詞源2 發音 粵語 (粵拼):mei1 粵語 (標準粵語,廣州–香港話) 粵拼:mei1 耶魯粵拼:mēi 廣州話拼音:mei1 廣東拼音:méi1 國際音標 (幫助):/mei̯⁵⁵/ 釋義 屘 (粵語) 尾 (mei5-1,“最後”)的另一種寫法 組詞 包屘孻屘/𡥧屘後屘/后屘手指屘 來源 “屘”,《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cmn, nan-hbl),中華民國教育部,2025年.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