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元末個起義軍領袖跟地方割據勢力之一。泰州白駒場(今朝江蘇省大豐市)人;勒元朝末年抗元起義領袖當中,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之說。死脫過後葬勒吳縣斜塘。
生平
張士誠小名叫九四,本身是個運鹽工,因為弗願畀鹽官壓迫,在正十三年(1353年)搭俚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還有鹽販李伯升等十八個人起兵反元,弗久就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江北重鎮。十四年正月(1354年)勒高郵建國,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祐為年號。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太師右丞相脫脫領重兵南下攻高郵,十一月,勒城外打敗張士誠軍,張士誠退進城中固守。十二月,元軍攻占外城。勒搿個危急個辰光,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之脫脫個兵權,臨陣換將,元軍軍心渙散。張士誠軍趁機反擊,打敗元軍。至正十六年(1355年)張士誠繼續往南發展,攻入平江路(今朝蘇州市)改平江路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楊完者打張士誠,張士誠因為面臨畀元軍搭方國珍夾擊個情況就投降元朝哉,畀渠封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採取分化策略,搭達識帖睦邇聯合,起兵攻打楊完者,楊完者自殺。
張士誠乘朱元璋搭陳友諒大戰個機會,勢力弗斷擴張,北到徐州、南到紹興個割據實力,擁兵幾十萬;並且幾次運糧十幾萬石到大都(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派呂珍去打安豐個紅巾軍劉福通部,逼得劉福通搭韓林兒投靠朱元璋。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以俚個兄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弗再歸順元朝;第二年,朱元璋也稱「吳王」;著名小說《三國演義》個作者羅貫中也勒張士誠處任職。
張士誠搭朱元璋個勢力弗斷交戰,張部以漁鹽近海交通個便利,還有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持,明朝建立以後實施「海禁政策」也搭迭個有交關大個關係。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個辦法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勒朱元璋消滅脫陳友諒之後,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開始對張士誠個勢力進攻,張士誠個兄弟張士德幾次打敗明軍,可惜個是張士德個馬發狂,畀徐達前鋒趙德勝抓牢,勒金陵絕食而死,張士誠力量大失;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包圍張士誠所居個平江;九月平江城攻破,張士誠畀渠捉牢,後來押到應天(今南京),俚想自殺,畀部將救下來哉。勒押往應天個船浪,明史記載俚「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張士誠有養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Remove ads
評價
張士誠死後勒民間受到懷念,搭元朝官兵,寶慶府楊完者軍隊個混亂個軍紀相比,蘇州、秀州、杭州等地有「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個俗語。每逢七月三十張士誠個生日,蘇州、杭州等地每家人家門口頭儕會扎草龍,燒九四香(張士誠小名九四)來紀念俚。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再逐漸停止。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