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江南傳統器樂絲竹樂個一種,勒江蘇南部搭浙江一帶流行。一般認為江南絲竹是起源勒蘇州太倉。辛亥革命過後,勒上海地區得到之比較大個發展,相繼成立之「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個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首,畀稱為「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比較流行。江南絲竹個樂隊編制一般是7~8人,少則3~5人。
江南絲竹旋律抒情優美,風格清新流暢。笛子演奏注重氣息個運用,高音悠揚清遠,低音含蓄婉轉,音色醇厚圓潤,常用打音、倚音、贈音、震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二胡弓法飽滿柔和,力度變化細膩,左手慣用透音、帶音、左側音搭勾音,尤其是各種滑音技法,構成之江南絲竹細膩清秀、明快健朗個個性。 江南絲竹流行勒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個器樂曲,樂隊以絲弦搭竹管樂器為主,所以稱為絲竹樂,至少勒清代1860年以前已經流行勒民間哉。勒搿點地區個城市搭農村儕蠻流行絲竹樂,但不過風格完全弗一樣。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蠻廣;不過農村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Remove ads
歷史
勒清咸豐庚申年(1860)《秘傳鞠氏琵琶譜》個手抄本當中已經載有《四合》一曲(據說搿個版本問世個辰光還要往上頭推溯弗少年)。據研究,《四合》搿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個江南絲竹八大曲當中個《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儕搭俚有弗少曲調聯繫。另外勒公元1895年李芳圓編個《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薰風曲》(俗名老八板)搭《梅花三弄》(俗名三落),搿點曲譜搭江南絲竹當中相關曲目個旋律大致一樣。有此可以搿浪講,至少勒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經勒民間流行哉。1911年後,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為中心,組織之幾花演奏團體,譬如說「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1920年左右,勒上海城隍廟點春堂舉辦之一次各地絲竹音樂愛好者集會,到會者竟然有200多個人。上海江南絲竹個班社有「清客串」搭「絲竹班」(上海郊縣有稱清音班。所謂清客串就是人們勒業餘之暇奏絲弄竹以自娛娛人。參加者來自社會各階層中的絲竹樂愛好者。「絲竹班」分散勒上海郊縣,一般勒婚喪喜慶等場合中演出。)
Remove ads
源頭
關於江南絲竹個歷史源頭,也有人認為,明代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個戲曲音樂家們勒太倉南碼頭創製崑曲水磨腔個辰光,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之規模完整個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來逐漸形成之絲竹演奏個專職班社。明萬曆末勒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之新個樂種"弦索",可以算是江南絲竹個前身。俚搭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之廣泛個群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樂器組成
「絲」——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等; 「竹」——笛、簫、笙; 其它——板、板鼓、碰鈴。 勒上海郊縣個絲竹樂隊當中有使用京胡、板胡搭碟子等。
音樂特徵
江南絲竹個最大特點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勒合奏個辰光各個樂器聲部既有個性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交關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民間婚喪喜慶搭廟會活動個風俗音樂,有種是長期流傳勒民間個古典曲牌。
遺產保護
江南絲竹音樂個產生搭延續,對民族音樂史個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群眾文化個發展儕有重要個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傑出個代表之一。
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江南絲竹班社儕自行解散。到現在,70歲以上個老藝人已經相繼離世,後繼缺乏人才,加上傳統曲目傳譜交關少,江南絲竹日漸瀕危。 兩零零六年五月廿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搭上海市聯合申報個江南絲竹經過國務院批准列入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