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

漢語調類也,曰平、上、去、入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四聲者,漢語調類也,古音分四聲,曰平、上、去、入。後,全濁清化,調分陰陽,成四聲八調,南人漢語承之,或添或減。北人漢語,平分陰陽,失入聲而分派他聲。普通話有三聲四調,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濁上歸去。粵語有九音,四聲皆分陰陽,而陰入又分上下,成九音。吳語猶四聲,而有連續變調。越南語平玄二聲爲平,問跌二聲爲上,銳重二聲爲去入。

概要

語言學所謂聲調者,音節之抑揚也,漢語以抑揚變化明義。然則漢韻學分音別類,抑揚之外,更添頓挫,頓挫者,入聲也,-p、-t、-k、-ʔ者也,音聲內破,音程短促,劃計入聲。

漢語一字一聲,高低變化者,調值也,趙元任以五度示之,曰:低(一)、半低(二)、中(三)、半高(四)、高(五),五度合而成聲。同一調值者,歸音分類,配以舒促,得調類。

中古本四聲,及後音變,分陰陽調,合八聲,稱四聲八調。

中古

四聲之名,始於六朝沈約作《四聲譜》,劃平、上、去、入。《梁書》載梁武帝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者,對平上去入也。四聲何物,竟無一說,只知例字。古今音變,今音上字兼有上去二聲,言動作者上聲,言位置者去聲。

調值

六朝至,四聲調值難斷,唯知入聲音短。日本永祚二年,安然著《悉曇藏》,卷五曰:「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上中重音,與去不分。」

上古

沈約發明四聲,是故上古有聲調乎?無聲調乎?不可知。古來眾說紛紜。眾說皆以《詩經押韻爲據。察乎《詩經》押韻,四聲調配,平上與去押,去入可押可不押。清人顧炎武謂上古平仄者,遲速輕重也,平聲最長,上去次長,入聲最急。去入可押,察乎中古,「易」「出」「惡」皆有去入二聲,可知去入相近。故此,段玉裁倡平上入三聲合,而與去聲對,黃侃倡平入一類,上去一類。今人王力繼之,作《漢語史稿》,分平入二類,再以長短分,合四聲。今音聲調以高低分,古音聲調以長短分,長平變平,短平變上,長入變去,短入變入。

今音

Thumb
普通話聲調

今音承四聲八調。古今音變,調值未明,雖各方漢語大異,而調類小異。陰陽者,聲母清濁也,陰高陽低,陰清陽濁。初,濁音沉昂而清音高爽,中原失清濁,始以高低分。吳語紹興話、閩語潮州話,四聲皆分陰陽,成八音。普通話僅平分陰陽,失入聲。漢語大抵平分陰陽,究其出處,平聲音長,仄聲音短,陰陽判然,唐始有陰陽平聲。調類分合,乃方言劃分之基要。入聲者,如晉語、一部中原官話,韻尾作促音,故有入聲,或入聲舒化,以調值異於他聲[]東干語甘肅音,單字調無不同,多字合而變化,調類唯一[]

More information 方言區, 地名 ...
Remove ads

他方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