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十三經者,儒典十三部合稱,儒學之要義也。曰:《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其名十三成於明萬曆十二年,時神宗詔令欽定《十三經註疏》,可誌之;然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以來,結集數經之事不絕,得增刪其目者,學界風尚及社稷權術也。

十三經言繁而雜,非出於一時一手,然多成於秦之先。有上古之章,先孔子出者;亦有出於戰國儒士者。目內數經若《春秋》、《周禮》、《左傳》者,何繫乎仲尼之言、先儒之思、他儒之典,學者猶議之,有辯偽之議者,若《書》之數編,尤烈。

理經之事,道遠且阻,自孔丘授徒以古籍,至十三經定,兩千餘載,尚迄於今。集經之名,以其先後,嚴謹之目有六經、五經、九經,隨興之名有七經、十二經、十四經,其目大同而少異。

自漢武至清末,儒學列於官學,所倡之言,風偃於華夏之眾,千載也。經為儒學之精要,經學也者,究經而發義之事也。經者,經學所究,亦諸代諸派儒說之本、立命而踐行之基。故十三經為華夏聖言,其用其位,比肩《新舊約全書》之於基督宗教世、《古蘭經》之於伊斯蘭世也。

Remove ads

釋名

十三經濫觴於南宋之末,發軔於明初,成於明正德、嘉靖年間。萬曆十二年,神宗帝下詔欽定「十三經註疏」,命京師國子監校勘印行,以朝廷尊奉之,十三經遂定焉。

經者,織縱絲也。古人織,先直經;橫絲曰緯者,次第編入。故經者,亦作綱領法則義。先秦之典間有以經為命者,《山海經》、《墨子》收《經》上下篇、《韓非》錄《八經》。儒學所奉而以經稱者,始見《莊子‧天運》所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經,自以為久矣。』」

傳者,遞也,授也。故釋經者曰傳。列於十三經者,《左傳》、《公羊》、《穀梁》、《易》之《易傳》、《禮記》之數篇,皆傳。記者,錄也。師之言誌於徒,或錄而述之,成篇,長短各異,輯而編之,即曰記。《論語》、《禮記》、《孟子》、《孝經》者,記也。故知十三經輯者,非止於經,亦有傳記。

述史

《詩》、《書》、《禮》、《樂》、《易》、《春秋》曰六經,俗稱六藝。《樂》早佚,《漢書·藝文志》不載。餘五書合稱「五經」,有漢一朝,立於學官。唐時改《儀禮》為《禮記》,沿用至今。

《後漢書·趙典傳》和《三國志·秦宓傳》載「七經」,未詳其目。後人之說有三:六經並《論語》、五經併《論語》《孝經》、五經並《周禮》、《禮記》。唐有「九經」,後人以為係五經添《論語》、《孝經》、《周禮》、《禮記》,亦或五經添《周禮》、《禮記》,並析《春秋》為《左氏》、《公羊》、《穀梁》三傳。九經亦立於學官,作開科取士用。宋晁公武言,唐文宗開成年間刻石於國子學,代五經之《春秋》以三傳,添《周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也。

南宋理學家朱熹倡《孟子》之書。自《禮記》取《中庸》、《大學》二篇成書,併《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孟子》自子入經,合為十三經。

注本

解經曰注,又名傳、箋、解、章句。解注曰疏,又稱義疏、正義、疏義。歷來十三經注疏甚藩,《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輯一千七百餘部,約兩萬卷,未收之書猶眾。萬曆十二年,明神宗欽定《十三經注疏》,命京師國子監校勘印行,所用注疏之本詳後:

More information 經, 注 ...

引據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