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王安石,字介甫,宋撫州臨川人,天禧五年生。父益,都官員外郎。

傳
安石少好讀書。屬文動筆如飛。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延譽。擢進士及第,簽書淮南判官。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穀與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文彥博為相。薦試館職,不就。請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入為度支判官。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後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赴。安石本楚士,未知名於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借以取重。故深與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友,三人更游揚之,名始盛。
神宗即位,命知江寧府。數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始造朝。二年,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爾。」上問︰「施設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而農田、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於色。監安上門鄭俠,繪流民,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帝疑之,遂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八年二月,復拜相,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哲宗立,加司空。
元祐元年,薨,年六十六,贈太傅。諡曰文。
史載,公薨,葬鍾山南麓東三里,故寶公塔與草堂寺間。明初,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為太祖選為陵寢之後,近陵寢之蔣山寺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蹟遷之。公及其家墓亦被遷。一曰徙麒麟門,或云復歸江西。
Remove ads
作品
散文
- 《傷仲永》
- 《登飛來峰》
- 《上仁皇帝言事書》
-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 《答司馬諫議書》
- 《材論》
- 《遊褒禪山記》
- 《讀孟嘗君傳》
- 《慈溪縣學記》
- 《揚州新園亭記》
- 《上人書》
- 《祭歐陽文忠公文》
詩作
詞作
- 《桂枝香·金陵懷古》
- 《南鄉子·自古帝王州》
-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
- 《菩薩蠻·數家茅屋閒臨水》
- 《清平樂·留春不住》
- 《浣溪沙·百畝中庭半是苔》
- 《千秋歲引·秋景》
- 《菩薩蠻·集句》
- 《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
宗族
家世
- 祖:王用之,嘗為衛尉寺丞
- 祖母:謝氏,色與容謹,行儉而勤。為婦順,為母慈,相夫教子,頗見其效
- 從祖:王貫之,咸平三年進士
父母
- 父:王益,字損之,嘗為臨江軍判官,生平於南北為數州縣官
- 嫡母:徐氏,王益前妻
- 生母:吳氏,撫州金溪人,王益繼妻
平輩
子女後裔
- 長子:王雱,與其父及叔安國並稱「臨川三王」
- 嗣子:王棣,歷太僕少卿
- 次子:王旁
- 子:王桐
- 長子:王璹,宣和四年,以廕授宣義郎
- 次子:王珏,嘗從北伐、許身國事
- 子:王桐
- 三子:早夭,群牧判官任上所生子
- 長女:適天章閣待制吳安持
- 次女:適鎮東軍節度使蔡卞
- 三女:早夭,於鄞縣所生
引據
- 范沖等·《神宗實錄》
- 脫脫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
-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聲音動靜,具錄於維基共享︰王安石 |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王安石 |
名言精句,具錄於維基語錄︰王安石 |
![]() |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