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兀兒蒙古字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畏兀兒蒙古字,亦稱畏兀字畏吾字,屬蒙古文字。化回鶻字,而衍老滿洲字錫伯字等。自左而右縱書。表音文字也,一,而有連字法:蓋一詞之間,一音之書,首、身、尾之形各異。是則詞詞相判,成乎章焉。詞中一縱線貫通,又以龍牙虎尾以為美,漢地白丁,多輕以蝌蚪字也。

Thumb
畏兀兒蒙古字,書義「維基大典,自由之百科全書。」

今流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而蒙古國之諸人書以西里爾字母

蒙古部肇基斡難之時,本無文字[]成吉思合罕乃蠻,乃蠻掌印官畏兀塔塔統阿雖見擒,猶守其印信。合罕嘉其忠於事,遂命之掌文書印信,並命之授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蒙古語)[]蒙古人始採畏兀字書蒙古語,事在鼠兒年,卽公曆一二〇四年。惟蒙古帝國創業時,多用畏兀兒文士,教授者必不只一人。是亦可證諸時人紀行之書如趙珙蒙韃備錄》、彭大雅徐霆疏《黑韃事略[]柏朗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東行紀[]等。

元世祖帝師八思巴另製蒙古新字,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區別。惟雖禁令屢下,彼時蒙人仍好用畏兀字,新字轉以迻寫他族語音見長。訖惠宗北狩,新字遂罕見用。嶺北等處諸蒙人仍以畏兀兒字體爲正宗。

十六世紀蒙古再奉,廣譯遍傳佛經, 文字因而普及、定型。此故或以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爲蒙古之文藝復興。此前書畏兀字體之部分缺失,如 n, γ, š (參見下表)之旁點罕置,如 č, ǰ 在字中相混等,又如同一單字而拼法有異等,皆改進之。復多引入語之內典用語,取代部分故時詞彙。並以便於轉書藏、梵語音故,另造變體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爲其大者。一五八七年喀喇沁譯師阿尤希固什損益舊字,創阿里嘎里字體(梵:आलिकालि 拉丁字母轉寫: āli-kāli,指元音組與輔音組),此字體可盡書藏、梵語字母,且可書諸蒙古語所無之輔音群。是時部分古語見棄,反之則有黔首方言經人爲仿古而見諸書面。學界謂此時之書面蒙文爲古典蒙文

皇清龍興,亦取鑑蒙古字體,創滿文以書滿語。二者字型相類,故知其一卽能互爲旁通。是後自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古典蒙文得以充分發展。北京、南蒙古之木版印刷業俱盛,諳蒙語之帝王乃至藏族法師均與編纂辭典、語法書等。

又,公曆一六四八年瓦剌蒙古和碩特部札雅班第達亦改良傳統,晰其標音,造新體字,號之曰「明確之蒙古文」(todo mongγol),惟此新字體但行於天山南北路伏爾迦河口諸處[],東蒙古未之採焉。札雅班第達大師所創之字體以音譯謂之曰托忒文

康熙二十五年喀爾喀扎那巴扎爾(卽其後轉世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復仿藏梵字造索永布字體(梵:स्वयम्भु 拉丁字母轉寫: svayambhu,指自生、自存、獨立。若依切韻音譯當作娑閻浮)。有字母九十。左至右橫書。亦以其便於書梵、藏音且能確表蒙音故也。甚具美感,寺院每以之飾。惟書之不便,猶甚於八思巴字,故亦罕用於交際。同年哲佛復另造橫書方體字,行於喀爾喀諸處之佛寺間。而蒙人之日常文字仍爲此傳統蒙古字。

二十世紀初,嘗有蒙古字拉丁化之議,事不果行。一九四六年以降,蒙古國乃改以西里爾字母拼寫喀爾喀口語。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則仍採此傳統蒙古字。

Remove ads

筆劃

謂之一字冠(titim)。凡元音起首之字必帶此型。實則部分輔音字首型亦約略可見此型也。

 謂之一,又稱短牙字牙(ačuγ)。此短牙置於輔音後則表記 a 音或 e 音,置於元音後則表記 –n 音(「恩」之收聲也)。然積二短牙則表記 k 音。

謂之一長牙

謂之一字腹

標點

傳統標點有單點「」雙點「」以之爲句讀。於章節之首則標之以畢兒嘎「」,段落章節終了則標之以四點「」。

正字

參照他語[]之文獻可知,其文言自十三世紀始卽略異於語,然以言入文,亦非罕無。惟蒙古口語異於時地,族人遂習用文言。十六世紀末以降古典蒙古文言正字法更爲明確,操不同方言之蒙古文士皆得以通達彼此。

古典蒙古文言之正字法,分別依元音和諧律、連接元音規則、元音輔音相連規則,減音現象等定之。雖蒙古口語依各方言不同各有言文分離之狀,然善屬傳統蒙文者仍可互通之。

書藝

  • 古典體
  • 莊重體
  • 楷體
  • 草體
  • 盤書體

簡表

此表但粗列傳統字型一種並其拉丁字母轉書。其餘元朝秘史譯音用漢字舉隅、當代西里爾字母對應等,皆僅供參考。

More information 蒙古字, 蒙古新字 ...
Remove ads

   仿古書      印刷體書

ThumbThumb


            維    自

            基    由

            批    之

            地    大

            雅    典

            ,    也

                 。


其左首拆爲:

 卽 v 字首

  卽 i 字中,接於輔音後者

 卽 k 字中(因後 i 故當接陰性 k 非陽性q)

  卽 i 字中,接於輔音後者

 卽 p 字中

  卽 e 字中(e/a 字中同型)

 卽 d 字中 (d/t 字中同型)

  卽 i 字中,接於輔音後者

 卽 y 字中

  卽a 字尾。

相連卽 vikipediya。


釋如下:

傳統蒙文轉書:Vikipediya.  čilügetü  nebterkei toli bičig bolai..
漢字逐字轉譯:維基批地雅,自由之  通     鑑  書  也。
今西里爾字母:Википедиа, Чөлөөт  Нэвтэрхий Толь Бичиг Болой.
西里爾轉拉丁:Vikipedia,  chölööt  nevterkhii toly bichig boloi.

(按此通鑑非溫公以史爲鑑之,蓋指通廣而可供參照者。大清編寫清文鑑取義卽此。)

義卽「維基者,自由之大典也。」

Remove ads

它典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