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習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東島文士染乎日本語,方屬文言,而字句聲氣少不合習者,謂之和習荻生徂徠始爲匡諍之。荻生氏,江戶士也。和習最甚者,候文也——雖皆漢字,而文句絕殊。 和習也者,又書如和臭倭臭[]

荻生徂徠別和習以三類:曰和字、曰和句、曰和習。後以「和習」總稱。 以和訓誤字義者,和字。例,「有」「在」二字,其皆アル。《日本書紀》淆然用之,曰「是玉今石上神宮」。而斯句宜作「是玉今石上神宮」。此同訓異義者相易矣。 失位置上下之則,此和句之形也。例,欲言「喫煙ヲ禁止スル」,云「禁止喫煙」,方爲雅正。「喫煙禁止」,則爲和句矣。此語序之誤也。 語氣聲勢不純合中華者,和習。聲音即指音調。[]

神田喜一郎嘗著《和習談義》,曰:「中華書漢文者,苟有稚劣不文之作,不謂和習,而爲俗習。」[] 又今東瀛以其語,去假名,得一非文非白、非漢非和之言,是謂偽中國語也。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