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假名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平假名(日語漢字:平仮名;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ヒラガナ),日語、琉球語所以表音也,日本祖傳之字也。今日本書字數種,平假名爲其一,共片假名、漢字混書,羅馬字或時有用。平、片假名皆假名文字,一字記一音節,屬音節文字。假名每字或表一元音,如あ;或表一輔一元相合之音,如か;或表撥音ん,隨附音後,或音[ɴ],或音[m],或音[n],或音[ŋ],置元音前,表鼻元音。此二種假名,各有其司,片假名主外來語表記,平假名作如是他用:一者,書動詞活用語尾、助詞、助動詞;二者,日本固有單詞無漢字可記,書平假名,或漢字繁難,亦書平假名。

先是借字,曰萬葉假名,有表音、表意文字二流,其表意者不得略,而表音則時而略之,所以為略字者,後為平假名之謂也,借漢字草體成其書形。古傳為和僧空海所創,今攷則以為訛說,實非一時、一人、一地之所能肇也。初,惟和婦用之,為男者,不屑也,士等及以上多用文言、漢字,故謂平假名曰女手(漢字:女手,假名:おんなで)。後紫式部著《源氏物語》,風靡日本,人遂習用。以其女手故,昔日本公文,不書平假名,漢字合片假名而用。今日本鐵道驛名板各書平假名、漢字。溯之,平假名可見於平安時代。
Remove ads
概說
今成日本語基本文字,主如是用:
- 作文
- 示音
- 書法,有假名書法
- 用於人名
今日本學校教育,所授文字,以平假名爲先。
平假名字表有二系統,一曰以呂波(いろは),古字表也,二曰五十音,今字表也,以爲日語音節榜。
字系
平假名併一集基字,謂五十音,以法得廣拓。一法添號「濁點」(゛),輔音清變濁,若變見/[k]成羣/[g],若變端/[t]成定/[d],若變心/[s]成邪/[z],若變曉/[h]成並/[b]。は行可添「半濁點」(゜),變曉/[h]成幫/[p]。有三字可小,若ゃ、ゅ、ょ,可添附い段字尾。添之,可變元音[i]成半元音,謂拗音。小字っ謂促音,入聲也,現乎擦、塞輔音前,或現乎句末。於羅馬字,則再書輔音字母以示促音。
五元音假名可小,可示變聲,若はぁ,若ねぇ。
有平假名今時罕用。ゐ、ゑ弗用矣。ゔ得添字,可表外音奉母/[v],猶日語無如是發音,常改音成並母/[b],以示原語發音。若簡例「越南」,日人讀如ベトナム,越字奉母,日讀並母。雖然,此字儉用,其片假名ヴ常用,以書外來語。
五十音
濁音
が ga | ぎ gi | ぐ gu | げ ge | ご go | ぎゃ gya | ぎゅ gyu | ぎょ gyo |
ざ za | じ ji | ず zu | ぜ ze | ぞ zo | じゃ ja | じゅ ju | じょ jo |
だ da | ぢ ji | づ zu | で de | ど do | ぢゃ ja | ぢゅ ju | ぢょ jo |
ば ba | び bi | ぶ bu | べ be | ぼ bo | びゃ bya | びゅ byu | びょ byo |
半濁音
ぱ pa | ぴ pi | ぷ pu | ぺ pe | ぽ po | ぴゃ pya | ぴゅ pyu | ぴょ pyo |
- 列上羅馬字者,黑本式也
- 赤字者,ゐ、ゑ,今日人棄用,或民間有用
- ん者可變,有脣、舌、牙三鼻音
- や行え段,無統一碼,故無字。讀如ye音。古人不作字,今人亦從之。
輔音相結者,にゃ、にゅ、にょ,不如んや、んゆ、んよ。に合與小字者,成一拍,ん後隨や行者,成二拍。如「加入」者,作かにゅう者,西字作ka-nyu-u,「勸誘」者,作かんゆう者,西字作ka-n-yu-u,彼此分明,但以西字書之,皆作kanyu。黑本式以撇號分別之,作kanyū、kan'yū。
史

平假名自萬葉假名出,萬葉假名者,日人表音之漢字也,始成於五世紀。平安時代初有名僧空海善書,作平假名,後人承之,此今考爲俗說[一]。平假名之源,自奈良時代借字出。都遷平安京以降,借用之漢字草體化,以漢字草書體爲本,獨出平假名,作文記書,納爲一體,字系確立。
下圖者,漢字成平假名之演化也,上至下讀序五段,a、i、u、e、o,右至左讀序十一行,a、ka、sa、ta、na、ha、ma、ya、ra、wa、n。上字者,楷書也,中赤字者,草書也,下字者,所對平假名也。
八世紀末有正倉院文書,記借字,字形、筆順者,同通上代平安,其假名半作草體,此字亦他見於文書,若貞觀九年《藤原有年申文》,若同代《智證大師病中言上艸書》,若上位公卿藤原良相京都舊邸所見土器[二]。又,宮城縣多賀城跡掘得土器,富山縣射水市赤田舊跡亦掘得墨書土器,兩者皆書草假名,考之,而知同時諸地官人赴任,日本各地始普廣草假名。
此借字省文草書,平假名前身也,呼之草假名。宇多天皇宸翰者,《周易抄》也,寬平九年書,訓注以草假名,傍訓以片假名,此遣字之別,以此窺之,其時平假名獨立字體,人漸以爲意。
自九世紀後半,平假名用乎歌文表記,現於公文者,初見於醍醐天皇時,延喜五年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書文兩序,漢文者,真名序也,假名序者,書以假名也。又,承平五年,紀貫之著《土佐日記》,貫之自筆本卷尾爲藤原定家臨摹,傳之後人,當時字體,猶同後世,平假名之形,幾近確耳。天曆五年,《醍醐寺五重塔天井板落書》成,片假名所記和歌一節,換書平假名,今人考之,其時平假名完全獨立,自成文字。此外,「平假名」之名,十六世紀以降方見,此爲分別片假名,「普通假名」之意也。
山梨縣有遺蹟,於甲州市鹽山下於曾,平成二十八年出土皿狀土器,於十世紀半葉燒成,上記和歌,全刻以平假名,可知國司官人赴任,假字次第傳播諸地方[三]。
造字之初,不爲人重,人以漢語有學,以草字爲鄙。平假名所書最初文學篇章者,紀貫之《土佐日記》也,通說作者假託女性而書[四]。貴族世家之人,亦用平假名,或私用記文,或女流述字。女流之輩,非似男界,位卑學淺,以鄙字爲己用。女流文學尤興平假名,以外莫問性別,和歌、消息,皆用平假名。由是時人謂之女手。男手者,手書楷字也,男界所用。平安時,貴家婦女書和語以平假名,多作流傳。名者《源氏物語》,女界小說,幾用草字。而片假名、漢字常用乎公文。平假名書文,以其字柔,多私人抒懷,用乎私域,如書件,不登廟堂,時人貶視,後與中國久不國交,漢化漸衰,遂敕撰和歌集,用假字,遂登雅堂。男界文人始用平假名作文史,近人平片混用,片假名轉書近世西詞(十九世紀以降)、轉語、生物名、電信、強調。
比之借字,假名異體字尤少。平假名之異體,以平安末爲最,總數約三百種,其中一人所用者,約乎一百或二百種。時代漸移,遂整理字體。

明治時代前,平假名形樣未定,書形不確,形態各異,用字不定,一音對多字。明治三十三年,施行學制,始定字形,以爲準字。外者,舊式字形呼謂變體假名。平安後諸假字,遴選四十八字,頒示《小學校令施行規則之第一號表》,以後教於公學,民衆普及,迄今依然。定制之理,從一音一字。定字初,え、お二字之體稍異於今。ゐ、ゑ二字,今人用於歷史假名遣。
此後但有可判讀變體假名者,亦當然之理,即後數十年,漢字混書變體假名,以此表記之籍刊行於世,準字變字,並存不悖。例者,昭和二年發行之隨筆叢書,中有《第一號表之假名表記(及漢字)之見文》,外者亦散見《變體假名(及漢字)表記之見文》[五]。然二戰後,《變體假名(及漢字)表示之見文》所示者,僅限見二十世紀前(含江戶時代)之復刻本書籍[六]。

外者,此變體假名自體,可見合文著《和英語林集成》之附表,一八八六年刊行[七]。
今人敢用平假名之由,在乎其字柔形可親,似日用文字[八]。雖ヘ、へ者,リ、り者形近,較之凡多片假名及漢字,平假名堪舉者,在乎圓潤如流水也[九]。平假名·片假名地名者,亦一用例也。

日本有選舉法,候補者可以平假名作通稱人名,其法認受,故用假字名者,幾度可見[一〇]。
Remove ads
萬國碼
萬國碼中,平假名符碼段編於U+3040至U+309F間:
萬國碼所編平假名,咸有今人所定之字,涵括元音小字、拗音小字、舊字ゐ及ゑ、險字ゔ。可作合字,取平假名原字,合濁點、半濁點,令新之,便與日本今人。既添號之字,編入碼中矣,爲常字。濁點、半濁點二號,碼各編乎U+3099、U+309A。此法可用乎添號於基字,得常字或險字,或添濁點於純元音,或加半濁點於は行外字。
有二小字殊,U+3095(ゕ)、U+3096(ゖ)。U+309F者,より合字也,縱文時,二字相合成一字,今橫排罕用。U+309B、U+309C爲獨立二號,匪合於字,各成一號,濁點、半濁點也。
有三碼無字:U+3040、U+3097、U+3098。
近來有補,第六版萬國碼(Unicode 6.1)增補一平假名:U+1B000(𛀀)。
Remove ads
對比表
模板:- 註:「ゐ」、「ゑ」今弗用矣。
引據
引典
兼查
外典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