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间厝 (白河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间厝是位在台湾台南市白河区昇安里的大庄,地方庄庙是主祀玄天上帝的全安宫,地方上以该庙为准区分该庄两个角头[1][2][3]。居民以黄姓与沈姓为大姓,另有吴、苏、张、郑、郭等姓[1][2]。黄姓家族最先来此,主要住在全安宫西边的“下头”,沈姓次之,主要住在东边的“顶头”[1][3]。三间厝有别称“竹篙庄”,其由来可能是因为三间厝聚落为带状聚落,有如竹篙一般[4]

在清代,三间厝隶属于诸罗县(后改为嘉义县)下茄苳北堡,日治时期先是隶属于台南县店仔口辨务署下茄苳南保,实行州制后隶属于台南州新营郡白河庄(后改为白河街[5]:2-6。 聚落周边有台南市区道南92线、南92-1线经过[3]

地名由来

“三间厝”地名的由来,根据《白河镇志》的说法,是因为过去有个名叫沈太江在这里盖了“三间厝”,外人寻访常误找到黄家厝,而黄家人便遥指沈家的三间厝说“沈家在三间厝”那边,久之三间厝变成此地地名[1]。《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亦写说沈太江在此建屋三间,附近居民因而习称“三间厝”[2]。不过三间厝沈氏的沈家族谱中,未收录有“沈太江”这个人名[5]:2-12

沿革

据《白河镇志》(1998年)与全安宫内的勒石“沿革”所载,三间厝最早入垦的黄姓先祖名黄快,他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漳州府南靖县来台,从安平鹿耳门上岸后于1681年在今三间厝南边建屋住下[1][3]。之后来自漳州府南靖县的沈姓先民[注 1]也来到三块厝之地居住[1]

据《南瀛历史建筑志·白河沈氏宗祠》的说法,在清代方志中三间厝聚落最早出现在《台湾府舆图纂要》中关于嘉义县的部分,当时“三间厝庄”隶属在“嘉义县下茄苳北保”[1]。不过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诸罗县志》已出现有“三间厝陂”[注 2][2]。黄明雅认为“三间厝陂”与“三间厝”聚落之间是否有关连尚无法下定论,并认为三间厝可能是18世纪中末期时所开垦的[1]。但张溪南则认为“三间厝”的地名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便已出现,故黄快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便已来此开垦的说法应该可信[3]

日治时期昭和十三年(1938年)起,新营郡施行部落振兴会,三间厝一地的会长均由龚蚊禾担任[5]:2-10

Remove ads

建筑

  • 三间厝全安宫:据说源自是黄家先祖黄快自故乡的玄天上帝庙求得的金身[3]。原先黄快将之供奉在自家,因其灵验而建庙供奉[3]。该庙属于后壁下茄苳泰安宫的信仰圈,会参与其绕境活动[3][2]
  • 黄氏宗祠:该宗祠以“黄隆茂”为远祖,于冬至时祭祖[4]。根据嘉庆九年(1804年)的古碑所载,黄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叔兄弟侄”集资成立了祭祀公业,但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才建立宗祠[注 3][4]。原本宗祠位在“下头”,但毁于1930年12月8日的新营地震,于是后来迁建到“顶头”[1][4]。又根据〈黄姓宗祠重建记〉(1975年)日治时期宗祠祭祀用的产业因故只剩下六甲地,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实施又被征收了4甲多,1964年1月18日白河大地震宗祠受创,后来在1975年1月12日开宗亲会集资重建,于该年2月25日到5月24日进行重建工程[4]
  • 沈氏宗祠:根据宗祠原有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匾,可推测宗祠约在此年代左右,但黄明雅在《南瀛历史建筑志》里则根据现存的“孝思堂”匾保守推测为嘉庆五年(1800年)左右[1][3]。2003年1月22日公告为历史建筑[1]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