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茄苳泰安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下茄苳泰安宫位于台湾台南市后壁区嘉苳里,是主祀天上圣母的妈祖庙[1]。该庙是下茄苳南、北堡三十六庄的公庙,主神又称为“茄苳妈”[1]。下茄苳一带在康熙末年在地图上已记有“下加冬街”的地名,过去又以泰安宫前一带最为热闹[2][3]。

沿革
根据庙方沿革,在1659年[注 2]有个来台经商的商人,随身携带一尊从湄洲迎来的“七宝铜圣母”神像[2][1][3]。在路经下茄苳时,将放着神像的包袱置于一古井上,结果却拿不起来[1][3]。请示神明之后,才知道妈祖相中当地“黄凉伞”的地理、决定待在这里保佑人民,于是当地居民乃搭草堂奉祀[2][1][3]。康熙廿三年(1684年),山仔脚[注 3]陈立勋献地,下茄苳富绅韩高阳之祖先倡议建庙[1][3],而后在乾隆卅四年(1769年)将原本的“七宝铜圣母”神像放入新雕的“大妈”神像内[1][3]。
《台南州祠庙名鉴》另有一说,是乾隆廿五年(1760年)有个旅客到此地用餐时,把一个湄州妈祖的红布香火袋遗留在此地[2][1]。之后居民将香火袋迎奉到土地公庙内,而后因屡显神迹,信徒日益增多[2][1]。乾隆卅四年(1769年)境内三十六庄信众雕刻二妈神像奉祀[2],而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当地富豪韩高阳的祖先募款一千圆建庙[2]。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台南县的寺庙及神明》(1983年)、蔡相煇《妈祖信仰研究》(2006年)采用泰安宫建于乾隆年间的说法[2]。
Remove ads
道光二年(1822年)韩高阳捐2500圆拓建此庙[3][4]。而由于泰安宫逐渐发展成附近聚落的信仰中心,发展出了三十六庄轮流作醮的制度,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了〈泰安宫设醮轮流主事碑记〉[4]。光绪二年,在泰安宫立了〈福建巡抚部院买补仓粱告示〉石碑[4]。光绪九年(1883年),斗六都司吴志高捐款重修[2][3][4]。
日治时期,下茄苳仕绅廖炭于明治卅九、四十年(1906、1907年)左右再次倡修[3][2][4]。而由于廖炭在佛教界与斋教界颇有名望,泰安宫与同庄的旌忠庙变成临济宗妙心寺派的联络寺庙[2][4]。此外廖炭也是发起三十六庄绕境活动者,但绕境活动后来因故停办[2][4]。而到皇民化运动时期,泰安宫神像与文史资料不是被扣押,便是被焚毁[4]。
二次大战后民国36年(1947年),阮谦、陈祥和黄添成等人发起重修泰安宫,同时增建两侧厢房[2][4]。民国56年(1967年),管理人陈祥重新发起绕境活动,举行三年后又停止[4]。民国69年(1980年)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璿与台湾省主席林洋港到泰安宫参拜,在当地为一大盛事[4]。民国73年(1984年)泰安宫重修,黄吉[注 4]成立泰安宫重建委员会,次年成立管理委员会,黄吉被推选为首届主任委员[3][4]。此次重建工程在民国81年(1992年)举行入火安座仪式[3][4],民国85年(1996年)庆成谢土[2]。而在庙宇重建期间,管委会在民国76年(1987年)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纪念绕境”[4]。另外民国75年(1986年)起,因陈丰昌捐款,以泰安宫名义举办“妈祖杯路跑”活动,共连续办了七年[4]。
民国82年(1993年),设立财团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会[4],也从这年起连续3年,泰安宫参加台北国际灯会[4]。民国91年(2002年),泰安宫将原本的绕境活动转型成“茄苳妈文化节”,到民国102年(2013年)时参与者已达到59庄61庙[4]。
奉祀神祇
绕境
泰安宫的祭祀圈在清朝便已有三十六庄[注 5],但当时并未绕境,而是轮流建醮,轮流担任主会、主坛、主普等[2]。
绕境活动为日治时期廖炭所发起,但具体时间有二说[2][4]。一说是明治卅九年(1906年)廖炭于农历三月十一日到十四日(4月4日到7日)发起三十六庄“举香”绕境,之后连办三年[2][4]。另一说是到了大正十五年(1926年)才首次发起绕境活动[2][4]。
1926年的那次绕境含前夕共办四天,绕境前一日要到急水溪上游的“双合水口”[注 6]请火,而后绕境香路分成“安溪寮路线”、“菁寮路线”、“白河路线”三条[2][4]。但在连办两次之后,因为遭到日本官方禁止而停办[2][4]。
二次大战后,1967年重新举办绕境,连续办理3年[2][4]。而当时参与的聚落除了因为时代演变外,与过去相比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因为泰安宫与上茄苳显济宫主事意见分歧、决裂,上茄苳退出香境辖域[2]。而后在1987年、1992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9年等皆有办过绕境,不定期举行,大多时候依妈祖圣意决定是否举办[2]。另外现今的绕境不再举行刈水火的仪式,另外过去绕境范围不大时,每晚妈祖銮驾都会回泰安宫,现改为驻驾于其他宫庙[2]。
1969年前绕境采徒步形式,此后改为车巡。2019年经由庙方掷筊请示决定回复徒步形式,于2020年11月进行。此次绕境共6天,里程数约一百卅八公里,中途于八掌二桥(后壁区及嘉义县鹿草乡交界处)进行入境仪式,由台南市长黄伟哲交棒给嘉义县长翁章梁,参与者包含台南市议长郭信良、嘉义县议员林缃亭、后壁区长翁振祥、鹿草乡长杨秀玉、水上乡长刘敬祥、鹿草乡民代表会主席施坤霖等。[5]
Remove ads
过去曾有六角头(后廍庄、三角庄、二崁、崁顶、十姓角、双宽寮)负责抬妈祖轿,但随着时代演变,负责大妈轿班者现为四角头(后廍、崁顶、菁丰、三角仔)[2]。以下为2009年时参与绕境的59庄社庙宇[2]:
Remove ads
泰安宫妈祖出巡绕境时,会有“破避官”前导[2][4]。破避官与“报马仔”同样是绕境时的前导者,两者差异据说是报马仔造型较诙谐,破避官较为正式[2][4]。破避官会穿黄衣白裙,手持马鞭,腰间会绑上猪脚、韭菜、葫芦(内装天上圣母丹药)[2][4]。马鞭是用来清除有形与无形的障碍,韭菜则取“久”的谐音,有祝福寿命长久之意[2][4]。
而猪脚据说本来是作为破避官的粮食,在绕境结束后烹煮食用[2][4]。但有一次庙方并未烹煮,后来发现生猪脚竟未腐败,结果被当成圣物[2][4]。庙方目前保有数个猪脚,最久的据说是1960年代绕境时所留下[2][4]。这些猪脚还有驱邪、收惊的功效,但要经妈祖三圣筊同意后才能使用[2][4]。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