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茄苳旌忠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下茄苳旌忠庙位于台湾台南市后壁区,是主祀岳府大元帅(岳飞)的庙宇,又称“元帅庙”[1][3]。该庙与下茄苳泰安宫关系密切,且由同一个委员会管理[1]。2024年登录为历史建筑。[4]


沿革
传说过去下茄苳一带的稻田常在夜里被不明动物啃食,后来居民发现有匹白马精在偷吃[1][2]。居民向泰安宫天上圣母求助,得到指示说要在田里立一写着“岳府大元帅”的木牌,结果照做之后白马精便不再出现[1][2]。居民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之后雕刻岳府大元帅与白马的神像奉祀[1][2]。这则故事一说是发生在康熙廿三年(1684年),而后一说因而在该年建庙,略晚于泰安宫[5]。另一说法则是在康熙廿九年(1690年)才建庙[3]。也有说法是当时并未建庙,而是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才由当地富绅韩高阳之祖父捐款建庙[1][5]。又据说原本旌忠庙原址是供奉观音的观音亭,改建旌忠庙后将观音移到后殿祭拜[5]。
建庙之后,乾隆廿五年(1760年)广脩演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韩高阳再次重建[5]。道光七年(1827年)郭鉴海捐款扩大旌忠庙规模[5][1]。
日明治卅八年(1905年),廖炭捐款重修[5][1]。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12月17日中埔大地震,该庙受创倒塌,之后改建成民众集会所,神像寄祀泰安宫[1][2][3][5]。后来在皇民化运动期间,据说庙中神像大多被烧毁,一部分被收在新营郡役所仓库[2][5]。
二次大战后,首任嘉苳村村长陈祥将集会所改建为简易神房,并将在新营郡役所仓库的神像迎回[1][2][5]。民国50年(1961年)组重建委员会,陈祥担任主任委员,推动重建工作[2][5]。重建时,信徒替成为元帅坐骑的“白马”塑金身,并打算塑一尊“马军爷”来当马伕[2]。然而师傅当时不知道要雕成什么样子比较好,据说此时有位“海口人”到此贩卖鱼干,得知后便说不如照他的样子来雕塑就好,而师傅便照着他的提议塑造神像[2]。
奉祀神明

旌忠庙前殿主祀岳府大元帅,以及“顶五义”、“下五义”结拜兄弟,为二到十一元帅[5][1][2]。顶五义为汤怀、牛皋、张显、王贵、施全,下五义为王佐、赵云、周青、梁兴、吉青[5]。右厢房里供奉白马、马军爷(马将军)[5]。
后殿主祀观音佛祖,又有供奉住持和尚元吉未的三座神位,以及写着“开基祖木牌”的神位(上刻康熙廿三年)[5]。
信仰活动
过去岳府元帅有春秋两祭,分别在二月十五与八月十五,后来因故集中在二月十五办庙庆,但八月十五仍有简单祭祀活动[2]。
传说
据说清朝初期,曾有一僧侣借住在旌忠庙,因为该庙并无厢房,晚上便在神案底下过夜。白天他会提笔写作,但很少与香客互动。某日僧侣不告而别,但有留下物品。查看后发现是多首七言绝句,经过整理后有56首,最后变成庙里的“首字签”。各签首字照顺序排列会形成以下句子:“台湾府诸罗县北路下茄苳,武穆岳圣王灵感签诗,凡炉前弟子及四方信士,来问卜当诚心洁净,抽出一枝又求金杯为准,吉凶祸福明断有应”。[1]财团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公益基金会网站的资料认为这个神秘和尚是府城黄蘗寺方丈不慧大师,但《北路烟云172:从茄苳脚到关仔岭》一书认为不慧大师在缉捕天地会事件中并未逃亡而是向知府蒋元枢自首,也许和尚是其他来自黄蘗寺僧人也说不定。[5]
又据说清朝时布袋菜脯廍(今嘉义县布袋镇菜铺里)有个土豪“黄大肚”曾带部下打算掠夺下茄苳,但居民得到风声早已躲来。黄大肚来到下茄苳后,听说旌忠庙元帅爷神威显赫,硬请走“四元帅”,供奉在自家内。当地因此有了谚语“布袋菜脯廍,出一个黄大肚,工就叫,马就骑,来下茄苳偷请元帅爷”。而在此之后,元帅爷成了当地庄神,菜脯廍还会在神明诞辰时到下茄苳请火。不过下茄苳仍要求要将神像归还,几经协商后,最后菜脯廍另雕一尊神像给下茄苳来了事。[1]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