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宫殿式建筑

中式建築風格,屬於復興式建築之一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宮殿式建築
Remove ads

中国宫殿式建筑,或称为北方宫殿式建筑,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以中国古代宫殿样式为设计主题的现代建筑。一些建筑师以新的建筑材料、技术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在样式上大都承袭北京紫禁城等旧时宫殿的“外貌”;此名称亦包含战后台湾1960年代以来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而兴建的复兴式建筑,如台北故宫国父纪念馆等。此称谓目前尚无统一的定名,有研究者暂将其统称为“宫殿式建筑”(Palace Architectural Style)。[1][2]

Thumb
建筑示例:圆山大饭店建筑细部
Thumb
建筑示例:阳明山中山楼内装
Thumb
建筑示例:建功神社改建的南海学园

历史沿革

自官方文件追溯,“中国宫殿式”一词最早现于1927年8月27日北平图书馆的竞图评审团报告,报告中提到首奖的设计成功地将现代图书馆的需求与中国宫殿式风格结合。尔后,1928年6月份的《亚洲》杂志刊载一篇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写的〈中国的建筑文艺复兴〉(An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 in China),提到将中国宫殿式风格与现代公共建筑作结合,置入各种中国现代教育机构的设计。墨菲认为:

其后,墨菲在中国领衔设计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建筑的代表作。

1929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制定《首都计划》,定调“政治区之建筑物,宜尽量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凡古代宫殿之优点,务当一一施用”。墨菲遂应孙科委托替国民政府委托着手都市规划。这类“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要,又充分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貌,于1930年代中国成为官方公共设施建设推崇的建筑首选,从而蔚为风尚。[3]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墨菲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元素带回美国家乡修建塔楼。

墨菲构思的“中国宫殿式风格-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教育”连结上国家大规模的建设,随着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引进台湾,并广泛运用于全台各地的公共建设。台湾战后40余年间的佛教建物,皆是仿宫殿式建筑,此类建筑亦为台湾戒严时期所规定的佛寺规格[4]

Remove ads

代表性建筑

中国大陆

南京

上海

其他地区

Remove ads

台湾

台南市

更多信息 地点名称, 备注 ...

高雄市

屏东县

更多信息 地点名称, 备注 ...

澎湖县

更多信息 地点名称, 备注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