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
1957年於台北市設立的非政府學術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简称东亚学会)是1957年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华民国学者合作于台北市设立的非政府学术组织,旨在资助研究东亚文明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并促进美国于东亚地区盟邦中华民国 、日本、大韩民国三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1972年,该会因经费终止而解散。
历史
1957年8月,美国汉学家、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杨联陞访台时,向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李济提议,由哈佛燕京学社出资,成立资助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的学术计划委员会,并在中华民国、日本、大韩民国三国分设委员会,以资助东亚研究相关的学术、培训计划,促进东亚三国的跨国交流与合作。[2][3]
1957年12月,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由李济、沈刚伯、董作宾、凌纯声、郭廷以、孔德成、董同龢、全汉昇、钱穆、罗香林十位创会委员在国立台湾大学正式成立。[2]1959年开始,在时任社长赖世和主导下,哈佛燕京学社将组织预算大幅提升至三万美金,[4]并且在1960年于台大森林学系(今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系馆举行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中、日、韩三国东亚学术研究委员会国际学术会议。[5][6]
东亚学会运作期间,每年经费预算约在三万美金至四万美金之间[7],运用方式主要有延揽学者、研究计划、培训计划及出版等四种类型。该会长年资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0年代于多处安阳殷墟发掘成果的整理,以及文字学、历史学等汉学研究活动,并将计划成果摘要翻译为英文发表于学会《年报》(The China Council For East Asian Studies Bulletin)。此外,该会亦多次赞助台大考古人类学系田野调查活动,以及人类学家李亦园在麻六甲的马来西亚华侨社会研究,为战后台湾首次海外田野研究。[8]1964年,该会资助台湾考古学家宋文薰与张光直进行海峡两岸考古学界首次的碳十四定年法绝对年代测定研究,与耶鲁大学放射性碳素研究所主任Minze Stuiver合作测定出圆山遗址、番仔园遗址、营埔遗址的绝对年代。[9][10]
东亚学会除了提供经费延揽中韩日学者跨国客座,亦延揽本籍学者归国;如1962年至1970年间,该会即以每年1500美金专案补助薪资,延揽许倬云在中央研究院与台大历史学系研究任教。[4][11][12]长年主持蒋经国基金会运作的李亦园认为,李济在东亚学会强调“尊重学人与拒绝官僚化”的学术补助模式,影响了之后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今中华民国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的前身)等学术奖助机构的运作,对台湾学术补助制度有开创性的贡献。[13]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