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文薰(1924年5月14日—2016年4月27日),台湾考古学家,新竹县竹东镇人,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名誉教授,对于台湾旧石器时代及台湾史前文化层序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生平
出身客家人家庭。父亲宋祖平是任职于台湾总督府的建筑师,并于台北执业,因此宋文薰出生后长年居于台北市[1],其弟为九州产业大学荣誉教授宋正宏[2]。1943年前往日本就读明治大学预科,1945年返回台湾后曾经向国分直一学习考古学。1951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担任人类学系助教。在考古人类学系担任助教期间,宋文薰受到李济、石璋如、高去寻等几位中国考古学家之教导,成为第一位台湾的考古学家,并自1957年起正式于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开设课程[3],至1994年自人类学系退休后担任名誉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人员。
1954年与张光直一起提出台湾中西部文化层序系统,并推动碳十四定年法的运用[2]。1963年起与美国耶鲁大学张光直合作,带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共同进行一系列台湾史前考古发掘,地点包含了凤鼻头与大坌坑遗址。
1968年,与地质学家林朝棨共组考古队,在长滨八仙洞发现台湾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续经李济依其发掘地命名为长滨文化。
1971年宋文薰于搜藏家郭德铃的藏品中发现了一片人头骨化石,并依其发现地命名为“左镇人”[4]。
1974年宋文薰年开始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5]。
1980年南回铁路台东新站进行兴建工程,工程范围包括日治时期鸟居龙藏发现的卑南遗址。随着工程进展,发现许多古文物,台东县政府委托宋文薰进行考古发掘。宋文薰的考古成果,促成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的建立。
Remove ads
荣誉与奖项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